五月的南粤大地,因广东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的火热而沸腾。由暨南大学承办的本届运动会采用“1+6”高校协同方式,151所高校、超1.2万名学子在517个小项的激烈角逐中,决出517枚金牌。其中,58项赛会纪录被刷新。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林如鹏指出,本届大运会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方针,充分体现了我省大学生体育健儿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不懈追求。
如严海滨所说,“作为新时代的运动员,我们不仅要在赛场上跑出速度,更要在人生赛道上跑出担当。”这场体育盛会超越了胜负本身,成为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大思政课”,锤炼了新时代青年的品格与担当。
砥砺意志,赛场是磨砺品格的砺石场。体育的本质是挑战与超越。武术冠军潘晓桃三金收官,背后是14年如一日与拉伤、瓶颈的顽强对抗;泳池中的王欣欣,在短短三小时内连续征战三项决赛,最后以饱满之姿拼下混合泳金牌,是“坚持”二字刻入骨髓的写照;而田径场上的任建彬,以刷新尘封19年赛会纪录的壮举,诠释了“汗水与坚持让我蜕变”的箴言。在挑战中锻造的坚韧、在压力下淬炼的沉着、在逆境里萌发的斗志,是体育赋予青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成为他们未来面对人生风雨的铠甲。
凝聚共识,团队是滋养协作的孵化器。吕艳兰说体育精神不仅仅是追求胜利和奖牌,更重要的是在比赛过程中展现出的拼搏精神、团队合作和不屈不挠的毅力。暨南大学女子篮球队的17名队员来自港澳台与内地(大陆),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信念下,捧起学校历史上首个省大运会女篮冠军。网球场上,无论是男团成员桂博仁感慨的“我们都是团队不可或缺的拼图”,还是女团在决赛双打13:11惊险逆转中所展现的“眼神交流”与“快速调整”,无不彰显着信任、默契与牺牲的团队真谛。赛场教会青年,个体的卓越固然精彩,但只有当力量凝聚成集体,才能迸发出移山填海的伟力。
文化浸润,体育是传承文化的活载体。大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文化认同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平台。日本华侨胡美羽以行云流水的太极剑法诠释了中华武术魅力,中国澳门学子植慧珊在长拳与剑术的双冠荣耀中,从苏炳添院长手中接过金牌时感受到“暨南体育精神的传承”。当开幕式上五大洲土风舞同台共舞,当闭幕式上中小学生通过歌曲与武术精彩演绎哪吒传奇,体育成为了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家国认同的桥梁。这正呼应了暨南大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的使命。
涵养情怀,实践是奉献社会的练兵场。赛事的成功运转,离不开千余名志愿者的默默奉献。播报员曾瑞希在话筒前精准把控赛事节奏,体会到“高规格播报实践远超课堂模拟”;视频裁判志愿者李振霆在跳远沙坑旁担任“电子眼”,以专业和耐心守护公平;赛事总管助理陈创业、田赛裁判长解正伟、裁判员麦敏华等工作人员,则以专业素养和热忱服务,诠释了“匠心”与“责任”。志愿服务这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让青年在付出中理解责任,在服务中学会担当。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孙彧指出,各校代表团的团长、领队、教练员和运动员们的热情参与和卓越表现让这场赛事传递出了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正能量。赛场上点燃的拼搏之火、凝结的团队之魂、涵养的家国情怀、践行的奉献精神,已深深融入每一位参与者的血脉,成为体育育人的丰硕成果。
苏炳添说:“运动员的赛道很短,短到10秒就能定胜负,但奋斗的路很长,长到赛道上刻满不服输的印记。”人生的赛场远比体育更广阔,这场青春盛会的余韵——体育赋予青年的坚韧、协作、担当、爱国的品格与能力,将激励他们继续跃动青春,悦享奋斗。
(作者系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融媒体中心主任)
责编:苏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