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7月18日至19日,暨南大学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面向东南亚-南亚‘一带一路’国家的中药国际化示范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召开,项目由我校高昊教授牵头承担。会议期间,由天津中医药大学郭义教授牵头承担的“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中成药及中医适宜技术国际化示范研究”也同时启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马忠明、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中医药处处长濮润、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于春泉、中国工程院姚新生和张伯礼、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高秀梅、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程海波、新疆医科大学阿吉艾克拜尔・艾萨、成都中医药大学原校长余曙光教授、暨南大学副校长洪岸、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邱峰出席会议。两个项目的承担单位暨南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以及各参与单位的100余名骨干成员参加会议。
高秀梅在致辞中表示,中医药国际化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更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关键举措。通过科技赋能、标准引领和文化传播,中医药有望成为中外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
洪岸在致辞中表示暨南大学的侨校特色和国际化优势与“一带一路”项目高度契合,学校药学学科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为保障项目的高质量执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表示暨南大学承担的中药项目和天津中医药大学承担的中医项目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携手出海,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两校领导均表示学校将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于春泉表示,“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中医药国际化示范研究”项目是推动中医药“走出去”的具体体现,更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关键举措。此次获批的两个项目对于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意义重大,期望两校产出更多优质成果。
濮润表示,“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代表了中医药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对两校通过层层遴选最终获得立项资助表示热烈祝贺并对项目实施提出具体要求。
马忠明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24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专门设立“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中医药国际化示范研究”中药方向和中医方向两个项目,暨南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组建的两个研究团队获批立项,实至名归。
在各位领导、专家的共同见证下,项目正式启动。马忠明和濮润为中医项目和中药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张伯礼作为两个项目的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发表讲话。他指出,中医药国际化不是简单的“走出去”,而是在尊重各国文化传统和医疗体系的基础上,实现“以疗效为本、以标准为基、以人才为桥”的融合发展。他强调,中医药在应对全球慢性病、老龄化、亚健康等健康挑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在全球医学模式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护转变的大趋势下,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更显前瞻性和普适性。张伯礼希望科研团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注重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品牌。
随后,项目负责人分别就各自承担的项目进行了系统汇报。高昊教授对“面向东南亚-南亚‘一带一路’国家的中药国际化示范研究”项目展开汇报。郭义教授详细介绍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中成药及中医适宜技术国际化示范研究”。
在专家点评环节,与会的20余位专家围绕项目的战略定位、实施路径、成果转化、国际协作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18日下午,在“面向东南亚-南亚‘一带一路’国家的中药国际化示范研究”项目咨询会上,项目各课题负责人详细汇报了课题定位、实施方案、初步进展等,专家们就各课题关键科学问题及技术难点、实施方案及内容,以及各课题之间的联动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点评与交流,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建设性和指导性意见。
军事医学科学院高月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刘志强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川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吴焕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林厚文教授、广州医科大学杨子峰教授、天津现代创新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刘岱琳首席科学家等专家参加会议指导项目。
“面向东南亚-南亚‘一带一路’国家的中药国际化示范研究”项目是我校“双一流”学科获批承担的又一项千万级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本次启动会标志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项目组将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高水平科技平台,通过汇聚多方资源、整合国内外优势力量,发挥侨校优势,推动项目顺利实施。旨在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两大策略,促进国际社会对我国传统医学、中医原创理论、中药产品的认同与应用,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贡献中医药力量。
责编:常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