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5月15日,广东省南岭森林大气环境与碳中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南岭大气野外站”)建设咨询会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召开。暨南大学副校长顾乃华出席会议并致辞,环境与气候学院院长陈达主持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世界科学院院士刘绍臣、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新明、北京大学曾立民教授、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陈多宏教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主任张海燕,以及学校相关部处负责人参加会议。
顾乃华指出,生态环境学科是我校第二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优势学科,近年来在平台建设等方面屡获突破,南岭大气野外站的获批,实现了我校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为南岭大气野外站的建设问诊把脉,推进南岭大气野外站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陈达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研与平台、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介绍了环境与气候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绩。南岭大气野外站站长王伯光作南岭大气野外站建设情况专题报告,从地理位置、建设历程、战略定位、研究思路、人才团队及建设进展等方面展开介绍,重点剖析了建设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机遇和挑战。
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了南岭大气野外站冲击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站的重要意义,高度评价了野外站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团队扎根基层、吃苦耐劳的精神,对野外站运行模式、人才培养、科研产出以及对标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差距给出了具体指导意见。专家表示,野外站建设的前期投入和长期运维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积极争取广东省政策支持,学校和学院要加大支持力度,与共建单位一道为冲击国家级野外站贡献力量。此外,专家建议学院立足特色,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以南岭大气野外站为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创新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模式,打造学科建设特色品牌。
顾乃华在总结讲话中表示,专家的宝贵意见为我校环境学科发展和南岭大气野外站平台建设指明了方向,学院要认真吸纳专家们的宝贵意见,进一步优化完善学科和平台建设方案,全面推进环境学科建设,力争将南岭大气野外站打造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野外科学研究站,为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暨南力量。
责编: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