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农历乙巳蛇年首个工作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加快建设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交流研讨,动员全省干部群众在新的一年齐心协力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如何为广东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势赋能?广东召开“新春第一会”后,广东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纷纷谈思路、谋举措,聚焦发展所需、发挥高校所能,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图为广东的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也是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决定性变量。
2025年,深度探索(DeepSeek)突破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成本制约,席卷全球AI圈,也让中国科技再次“火出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说,中山大学将深度打造多模态世界大模型,自主赋能各类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智能硬件终端,服务低空经济、医疗、工业制造等重要领域。此外,还将依托与华为共建的校企联合实验室,不断突破关键底层技术,面向未来无线网络重大需求联合开展基础性和结构性创新。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表示,华工强化工科优势,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工程学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并建设了279个高水平创新平台,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尤其是广东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持续强化有组织科研,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助力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基座、人才底座,源源不断输出‘华工力量’。”章熙春说。
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杨中民介绍,接下来,学校将培育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建好核物理与核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深化与国家大科学装置合作,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同时,强化物理学一流学科与心理学、教育学等优势学科交叉,打造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交叉新领域和原始创新成果。
“作为广东首所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学校将坚持以应用为导向进行科研创新,助力解决产业‘真问题’。”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表示,学校将聚焦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瞄准东莞发展所需,以科技创新助力当地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
东莞理工学院。
强化基础研究、做深应用研究的同时,广东高校也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不断发力。
过去一年,暨南大学在“亿元级”科技经费资助上取得重要进展,共有31项成果和62项专利、专有技术实现转化。“新的一年,我们将深入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基地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邢锋说,学校计划重点瞄准生物医药、网络空间安全、生态环境、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邱学青表示,广工将继续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与制造、绿色生物制造、纳米科技等关键领域的前沿导向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力争产生一批突破性成果,并加速转化。
“我们已建成37个科技共享服务平台,并与国杰研究院联合成立广东首个新质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杜安国说,接下来将以学校新质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院为抓手,以应用技术创新研究和应用成果转移转化为创新支点,促进科研成果持续性转化、规模化产出。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文锋说,新一年,学校将聚力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使命,加强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力争在中医药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取得更大的突破,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近期,五邑大学正谋划推动高水平华侨医学研究院、医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五邑大学虚拟现实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五邑大学创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项目建设。该校党委书记栾天罡介绍,学校还将建好用好“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中国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人才是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为了让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广东高校正在以优化学科布局为“突破口”。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说,华农将紧密契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农林、理工和人文社科学科布局,调整、新设一批本科专业,培育更多广东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新农人”。
近期,珠海科技学院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学院。该校党委书记廖立国介绍,如今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已基本形成了对珠海市主导产业体系全对应。他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推进国家级专精特新产业学院、老年大学等平台建设,为解决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低空经济等领域“卡脖子”难题培养实干人才。
广州新华学院校长王庭槐表示,近年来,学校新增了互联网金融、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一批与广东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将持续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学校将积极申报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专业。”广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黄圣诚表示,接下来要重点打造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人工智能与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与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专业集群,以新工科为发展重点,按照一流专业、优势专业、特色专业、规模化专业分类推进专业建设。
广州医科大学校长赵醒村表示,学校将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围绕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等专业,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契合新技术与产业发展需求。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也是当前广东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学校将全面加强‘医学+X’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蓄力推动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南方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玉润介绍,学校已经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生物医药研究院等6个核心科研平台,建成了广东省肾脏病研究所、广东省骨科研究院等医学研究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杨洲介绍,学校将聚焦涉海生物育种、海洋牧场、智慧海洋等重点领域,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集群。同时,聚焦新兴产业领域,构建“人工智能+X”复合应用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
广东海洋大学。
聚焦未来生物医学技术和产业需求,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表示,广东医将布局以智能医学工程、大数据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为代表的“医学+X”“X+医学”等新兴学科专业。
“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金融‘活水’。”广东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李建军说,学校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和金融强国建设所需所求,以交叉学科、特色学科建设为引领,着力培养“数智+金融”人才,积极创建中国第一所“金融大学”。
广东是经济大省、教育大省,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才能实现高质量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双赢”。为此,广东高校纷纷把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
“我们将努力把新技术、新工艺转化为新课程,并参照新型工作场景建设教学场景。”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杨欣斌说,接下来学校要聚力开发鸿蒙、欧拉等技术技能培训包,并与比亚迪、华为等领军型企业共建平台、课程、师资,共同育人。
“针对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痛点,广外将联合头部企业共建实验室,协同开发跨境电商、智慧物流等实战课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石佑启介绍,学校还正在探索实施“产学研融合双导师制”,聘请行业领军人物与校内教授联合指导,开展“企业命题—高校解题”式实践教学。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校长张光宇介绍,学校正探索应用型大学建设新赛道,以“教育园”为根基,以“科技园”为支撑,以“产业园”为依托,构建教育园、科技园、产业园“三园融合”的发展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苗宁礼说,学校已与华为、中国电子等链主企业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并与腾讯、汇川、商汤等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推进16个产业学院和4个高等工程师学院建设,接下来将建成一批“校中厂”“厂中校”模式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基地,锻造职教学生实践能力优势。
“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应用型大学的重要使命。”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杜小明说,学校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联合实验室、教材,以及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措施,促进人才供需对接更精准,将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应用到产业和产业链上。
“我们将聚焦新医科、新工科、新文科三大重点赛道,把数据科学、人工智能融入学科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南方学院校长汤涛举例,如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护理、大健康等专业的教学和实践中,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所需,也将带动产业创新发展。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是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广东高校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扎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紧密相连。
“作为扎根粤北的地方高校,韶关学院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该校党委书记孔云龙介绍,在田间地头,韶院人培育推广蝴蝶兰惠农惠民,打造“广府藤茶”品牌并实现量产销售;在工厂车间,推动“百名博士进百企”;在创新前沿,实现气雾剂新线投产以填补韶关“械字号”空白……
韶关学院师生为粤北蝴蝶兰种植提供科技服务。
同样扎根地方,肇庆学院正着力构建“学科—平台—产业”共生体系。该校党委书记谢冠华说,学校立足肇庆、融入湾区、服务广东,担当“创新源引擎、人才蓄水池、产业助推器”三重角色,持续为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汕大地处侨乡汕头,侨是资源,也是优势。”汕头大学党委书记唐锐介绍,过去一年,汕头持续扩大“朋友圈”,向海外乡亲展示特区新面貌。他说,学校将用心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发挥高校智库优势,打造聚侨力、汇侨智的优质平台,为特区发展提供“新方案”。
自“双百行动”开展以来,广东高校也进一步加大力度、发挥所长,为赋能地方产业发展带去新思路、注入新活力。
“学校与多个地市和县区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通过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智力支撑等方式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郑贤操介绍,学校共组织383个学生团队投身“百千万工程”,结对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省高校第一。他表示,学校还将建立“双百行动校内专家咨询团队”,重点在财税、金融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服务。
广东药科大学党委书记刘晟说,为推动地方产业创新发展,学校设立了10项“双百行动”科研项目,并聚焦云浮市罗定市、肇庆市怀集县特色中药材、食品产业链,建设2个县域创新基地,支持地方企业成功研发肉桂米粉、肉桂牙膏、肉桂爽肤水等10余个产品,并与三水、惠东等地合作共建产业园和产业研究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校长李旭旦称,过去两年,学校聚力“双百行动”,实施教育振兴、科技赋能、基层人才培养、文旅产业提升四大工程,接下来将继续以“双百行动”为牵引,深入推动项目落实落地,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
惠州学院则以全省首创的管角螺、海菊蛤苗种人工繁育技术支持惠东“海洋牧场”快速发展,以荔枝龙眼改造技术助力特色种植产业升级……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胜表示,如今,学校已着力构建乡村振兴“服务链”,将人才、技术、文化资源精准输送到县域产业链关键环节。(2025-2-6)
原文链接:
责编:李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