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李妍姝 卢斌)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落实国家、省市区应急委关于做好基层能力建设的部署要求,探索“统筹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持续筑牢基层应急人民防线,2月8日,新年伊始,在广州市海珠区应急管理局、区发改局大力支持下,暨南大学湾区国际智慧应急与安全发展研究院“行走湾区”调研观察之“构建最小应急响应圈”调研及研讨会举行。
暨南大学湾区国际智慧应急与安全发展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应急管理教育促进会会长卢文刚带领“暨南大学‘党建+安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前往广州市南沙区粤港澳大湾区安全应急救援基地(南沙)开展广州“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实地调研、研讨及指导。广东省应急管理协会负责人、广州市海珠区数智应急产业联盟负责人、广州市“最小应急响应圈”有关试点单位,相关应急科技企业负责人参加环节有关调研、研讨活动。
据悉,自2024年6月开始,广州市应急委在调研及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先后选取广州市有关镇街为试点单位,组织开展“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探索。“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事发单位响应、10分钟街道力量响应、20分钟区级综合救援队响应”,这是改革试点建设“最小应急响应圈”模式要争取实现的目标,并要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基层应急救援机制改革经验,有效破解应急处突力量分散、指挥调度沟通不畅、信息迟滞等制约基层应急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的三大难题,确保事故灾难发现在早、化解在小、化解在基层。目前,在总结试点镇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广州正全面推进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持续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全方位提升基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广州智慧。
研讨中卢文刚表示,科学构建最小应急响应圈,能够进一步完善镇街村居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应急指挥机制,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共训、共享、共战机制,强化应急物资装备场所保障,以点带面,破解基层应急指挥调度不畅、应急力量分散、自救互救能力不足等问题,实现“突发事件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目标,夯实筑牢安全发展基层基础,值得积极大力推进,努力落地落实。
研讨会听取了广州市“最小应急响应圈”试点单位的做法,对目前广州“最小应急响应圈”试点单位成果以及建设中的问题、难点痛点进行了梳理和深入探讨,对海珠区建设的优势以及接下来进一步建设的重点、路径、分工等进行了规划研讨交流。
暨南大学湾区国际智慧应急与安全发展研究院及党的建设与公共安全治理研究院“行走湾区”团队成员、“暨南大学‘党建+安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从湾区出发、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员等参加了此次调研研讨活动。(2025-02-12)
原文标题:暨南大学湾区国际智慧应急与安全发展研究院助力构建广州“最小应急响应圈”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gjaqx/202502/t20250212_5844021.shtml
更多报道:
【广东经视】:构建广州“最小应急响应圈”调研及研讨会举行 共商基层社会治理
责编:李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