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Qiao!两会”中,省人大代表、广东微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自动化工程师李霖给我们出了题——“巧”。(详情>>)
能工巧匠、巧夺天工、心灵手巧……诸多含“巧”的成语与“手艺”相关。
“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手工技艺。”两会现场,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拎着手工布包款款走来,聊起关于“巧”的故事。
陈平长期从事文化遗产的跨学科研究、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工作。这份事业需要动用不少“巧思”,赋能传统文化及手工技艺持续焕发“新活力”。
“像广彩、粤绣、玉雕等,要先‘活’起来,才能‘火’起来。”陈平说,2022年,暨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不断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价值转换与创新创意设计,并教授手工艺人创新传承技艺的方法,让非遗文化“活”在当下。
窗花剪纸做成星级酒店互动景观装置、扎染成为座椅装饰……经陈平团队组织,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设计师与手工艺人共同创作,传统作品逐渐变得时髦又实用,真正融入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里。
围绕今年年底将在粤港澳三地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下称“十五运会”),陈平还将一个提案带上了省两会。
“花文化是广府文化的特色之一。”她建议,将十五运会作为岭南花文化展示的窗口,面向全国征集运动场馆“花名”,并用鲜花元素装点运动员下榻酒店、作为十五运会伴手礼等,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及运动员在“花海”中感受广州魅力,推动“千年花城”形象深入人心。
巧思,既能让传统文化走进群众生活,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
在东莞,省人大代表、厚街镇涌口社区网格员陈建聪工作中的“含巧量”也不小。他常常需要在基层治理实践中运用“绣花功夫”,化解居民难题。
陈建聪负责的辖区流动人口多,巡查出租屋的消防安全时难免会遇到“入门难”的问题。为此,他们走街串巷,尽可能一户户梳理出租客的“在屋时间表”,再巧用错峰安排,实现顺利入屋检查。
“基层治理无小事,最大的‘巧劲’就是用心用情用爱去服务,才能得到支持和认可!”陈建聪说。如今,在网格化治理的推进下,他所在的涌口社区变成了“公园式社区”,环境越来越好,邻里关系也愈发和谐。
从创新传承传播能工巧匠们的手工技艺,再到用“绣花功夫”推进基层治理,广东通过用心用情在“巧”字上下功夫,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新的一年,广东和“巧”还有哪些故事?我们一起期待。
【开栏语】
过去一年,广东的关键词有个“桥”字,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相继通车,港珠澳大桥客流、车流量创新高……今年广东省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履职热词里,也有了一个“桥”字。以“Qiao”为关键词,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邀请代表委员们说出自己与“Qiao”的故事,并接龙“出题”,带大家一起“Qiao!两会”。(2025-01-16)
文字/出镜:南方+记者 陈伊纯
编导/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 张梓望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海报:刘子葵 魏伯航
设计:谭唯 潘洁 吴颖岚
统筹:马立敏 张梓望 祁雷 李细华 张哲
责编:李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