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那年,她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本科毕业。5年后,创办了印尼所有高校中唯一一所只开设汉语言专业的高校。她是谁?为什么要开办中文高校?
陈慧珍,1949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南吧哇市,祖籍中国广东揭阳,是印尼第二代华人。从1966年因坤甸中华中学关闭被迫在初中二年级失学,到2010年从中国暨南大学华文教育专业本科班毕业,再到2015年怀抱着发展华文教育的“共同希望”,创立共同希望语言学院,每一步都凝聚着她对华文教育的热爱和承诺。
她的故事,是一段跨越23年的教育之旅,是一曲关于坚持、热爱和希望的赞歌。
(陈慧珍个人照)
跨越时空的热爱:埋下希望的种子
1949年,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南吧哇市,伴随着一声啼哭,陈家夫妇迎来了他们的第9个孩子。他们给这个女孩儿起名陈慧珍,别名礼聪。
民国时期,陈家随着移民潮从广东揭阳来到印尼坤甸定居。陈慧珍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已经是这个家族在印尼的第二代华人了。她父亲从小聪敏,少年时曾考取广东揭阳新亨镇有名的蓝田书院第一名,被乡亲们尊称为“陈秀才”,她的母亲童年时也曾在教会学校读书。在她出生那年,父亲在镇上带头发展教育,把祠堂改成了教室,在南吧哇创办了公益性的新华小学。
受家庭环境影响,陈慧珍从小就热爱中文,很早开始学习中文、阅读中文书籍。然而,动荡的时局没有给她深造的机会。1966年,坤甸中华中学在乌云密布下关闭了,当时正在学校读初中二年级的陈慧珍不得已带着她热爱的中文书离开了学校,开始了辗转的求学历程。
在之后的几十年中,陈慧珍一直坚持学习中文。“我没有放弃阅读中文书籍的爱好。我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看。”回忆起自己与中文的缘分,陈慧珍这么说。
2005年的一个午后,时任印尼西加华文教育协调机构副主席的陈慧珍接到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老师的电话,暨南大学希望在印尼坤甸开设华文教学点。得知这个消息的她第一时间联系了印尼西加华文教育协调机构的理事们,在陈慧珍的倾力推动下,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在坤甸的远程教育(函授)教学点成立了。
2005年,30多位年龄各异的学生成为了暨南大学印尼坤甸教学点的第一届学生,陈慧珍也是其中的一位,那时她已经56岁,幼时的希望终于落地生根了。
2010年,陈慧珍(左)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参加毕业典礼
“饮水思源”是陈慧珍概括在暨南大学求学经历时最常用的词。她说:“在暨南大学的学习对我影响非常大,我之前只是胡乱看书,华文学院教会我从简入繁,从易入难,很系统地学习了华文知识,为我以后开补习班、办学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10年从暨南大学毕业后,陈慧珍与许多暨南师生结下了深厚情谊,郭熙、邵宜、唐燕儿、曾毅平、刘文辉、宗世海、张礼、蔡丽、林奕高……这些名字都成了镌刻在她心底的暨南记忆。每次回到广州,陈慧珍总会抽空去拜访这些多年亦师亦友的老师们,向他们请教,与他们畅谈往事。
“我以前读初中时很敬重的一位老师陈浩旋,曾经在患重病时嘱咐我,如果哪一天事业有成了,要帮助有需要的人。这就是真正的老师啊!老师培养我们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让我们)有了正义感!”。
陈慧珍也很感激暨南大学老师们对她的关怀。2012年,陈慧珍的先生不幸罹患癌症,她陪着先生到广州求医,暨南大学的张礼老师还一直帮忙张罗着找住宿,帮他们省钱。
(陈慧珍和先生陈集辉2010年在万隆茶园留影)
因为感受过这些无微不至的关怀,陈慧珍也很想将这些温暖传承下来,传递出去。在她的先生陈集辉去世后,陈慧珍以他的名义成立了陈集辉奖学金,每年都拿出2.5万元人民币资助学生,将这份温暖和关怀传递给学生们。
(2024年获颁陈集辉奖学金的印尼学生)
23年教育之路:留下传承中华文化的根
热爱中文几十载,陈慧珍的爱好成为了她努力为之奋斗的事业。2002年,陈慧珍踏入了华文教育行业。在当年参加了广东省师资培训之后,陈慧珍便怀揣着传播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希望,和几位老师一起开办了华文补习班。
“当时印尼的华文教育即将迎来春天,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时机,希望能把握住这个时机,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即使以后形势再有变化,我们终归是留住了根。因此我们给补习班取名为‘希望补习班’。”
从2003年起组织汉语水平考试,2004年创立印尼西加华文教育协调机构,2005年开始不间断地保送学生到中国深造,2008年开办印尼西加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以下简称“西加协调”)师资培训班……陈慧珍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开展了许多推广华文教育的工作,希望补习班也越办越红火。
2011年,陈慧珍(后排右一)与“希望补习班”的同学们合影
然而,在华文教育蓬勃发展的背后,陈慧珍却担忧地发现,补习班的华文教育让中文的传播和传承都有了盼头,但学习中文的印尼年轻人却依旧前途渺茫。
(2015年庆祝“希望补习班”成立13周年庆典现场)
“非学历化的华文教育大多数只开花,不结果。”陈慧珍遗憾地看到很多学中文的好苗子在中学毕业后,便转而读别的专业,或者去工作,很少甚至不再接触中文。还有些学生中文很好,却因为没有学历,在正规学校只能当一个低薪的代课老师。
那时,她心底又涌现了一个新想法——在坤甸创办一所学历化、专业化的中文高等学府。“西加是印尼华人最集中、占人口比例最高的省份,却又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许能改变学生的命运。”陈慧珍这么想,也毫不犹豫地这么做。
要创办私立高校,首先需要私人基金会的支持。陈慧珍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2011年与同样支持印尼华文教育事业的人士一起成功创立了基金会,取名为“共同希望基金会”。陈慧珍说:“共同希望就是学生的希望、家长的希望,也是我们对中文教育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希望。”
陈慧珍的丈夫陈集辉与她一样关注着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2013年,陈集辉因癌症逝世,留下的保险补偿金成了日后创办学院重要的资金来源。
陈慧珍在创办学院前曾去印尼棉兰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取经,友好学院的创办人苏用发先生鼓励她,在印尼一定要设立几所华文教育工作者可以作主的中文高校,有了正规的教育体系,印尼的华文教育才能真正稳定发展;印度尼西亚华人企业家郑年锦先生也对她说:“我自己读书不多,一直都期望能让更多的人读书,尤其是中文。”西加协调的第一任主席陈汉龙先生临终前还交代儿女,一定要为共同希望语言学院捐款……
(共同希望语言学院校园)
社会热心人士的共同希望汇聚成了共同希望教育基金会,学院的创办就有了基石。2015年,在印尼政府的批准下,共同希望语言学院终于在印尼坤甸成立。学院共有两个学制,分别为4年制本科学位和3年制大专学位,是印尼所有高校中唯一一所只开设汉语言专业的高校。
(共同希望语言学院课堂现场)
在陈慧珍和一众老师的努力下,已走过近十年光阴的共同希望语言学院办学成绩斐然。“目前在读学生有588名,已经有五届毕业生近300名,今年也有7名校友从北京语言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学校招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毕业生中有60%-70%去了中资企业,还有一部分选择当老师,一部分创业。”谈起这些从学院毕业的学生们,陈慧珍眼里全是光。
做挖“珍珠”的人:为印尼华文教育鞠躬尽瘁
曾经有人问陈慧珍,印尼的高校那么多,中文补习班也多,为什么非要去读汉语言专业的大学?陈慧珍回答:“所谓大学并不是只读中文,大学不是纯粹的技能教育,它是培养一个人成才,提升一个人优良素质的场所,学生应在大学求学时得到人文氛围的熏陶,大学青春应该是绚丽多彩的,是一生中美好的回忆。”她认为,学习中文无形之中就帮助学生走近中华文化,帮助他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爱上中华文化。
(共同希望语言学院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学生活动)
陈慧珍对学院的办学很有坚持,为保证教学质量,她一直坚定实施小班教学,每班人数不超过25人;她吸取新冠疫情经验开办网上课堂,请中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老师师生授课,提供远程学习机会;她和年轻的学院领导们一起努力,鼓励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园活动和中国传统文化社团,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书法、舞狮、舞蹈等,还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学院合作开办“中文+职业技能”教学,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除了关注在读学生,从2023年开始,陈慧珍还专门拿出一笔私人资金为家庭困难的大专生成立了无息贷款基金会,命名为“Bina Education教育基金会”,让这些经济困难的学生也能获得学习的机会。尽管面临贷款资金可能无法收回的风险,她怀揣着帮助学生的初心,还是毅然决然做了下去。
“也许因各种原因失学的孩子是一颗珍珠,但是被泥土掩盖了,我们把他挖掘出来,让他也可以散发光芒。”陈慧珍的话满怀悲天悯人的深意。
(陈慧珍(前排右四)与共同希望语言学院师生庆祝教师节)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陈慧珍敏锐地意识到了华文教育发展的机会,她也在极力推进中资企业和学院的合作。如今,学院毕业生有六七成前往中资企业工作。
受到“Bina Education教育基金会”的启发,部分中资企业也开始向共同希望语言学院的学生提供资助,甚至计划让这些学生到中国深造培训,给他们更多的学习机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资企业越来越需要在印尼培养本土化人才,应该让更多本土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参与者。”陈慧珍说。
(毕业生们在共同希望语言学院广场合影留念)
“在印尼,许多地方都开设了中文课,但如果师资不好,华文教育就无法持续下去。”在陈慧珍眼里,提高师资水平与帮助学生们学习同样重要,“只有落地生根,才能开花结果。”共同希望语言学院建立初期曾得到暨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帮助,院长陈财财、副院长张慧云、系主任何利冰等都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毕业生。
陈慧珍带领学校教师陈财财(左一)、张慧云(左二)、周燕青(右一)前往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参加培训
为了提高西加华文教师们的写作课教学水平,2022年陈慧珍牵头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合作举办了华文教师写作课培训班,希望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华文写作者,让他们在印尼华文教育和华社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针对性的精准式培训很有成效,老师们都觉得很有收获很大。
为了鼓励学生多写作,共同希望语言学院和印尼的华文报刊《印华日报》《国际日报》》合作,开设写作专栏《西加风采》,专门刊登同学们的作品。目前已开设95期,刊登了500多篇学生作品。
“印尼华文写作人才青黄不接,我们想尝试做一些有帮助的事,虽然不一定有很大成效,但做了总比只想不做好,至少能摸索出一些经验。”陈慧珍说。
陈慧珍自觉印尼华文教育还有很大空间,有很多机会,她也在引导学院的年轻教师参与其中,将华文教育的接力棒传递下去,让华文在教书育人中薪火相传。
采访团代表与印尼校友陈慧珍(左四)、陈友明(右三)
“我自己没有受退休年龄的限制,但我已经学会逐步把工作交给可以信赖的年轻人,华文教育的未来在他们身上。”2025年,已经年近75岁的陈慧珍仍然奋战在华文教育事业一线,“我们这些年已古稀者的昨天越来越多,明天越来越少,应该好好地过好每一天,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不会有太多遗憾了。”
责编:苏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