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暨大
【广州广播电视台】“90后”暨南大先生詹伯慧 留住方言留住根
供稿单位:广州广播电视台 发布日期:2024-08-08 阅读量:

书山有径 学海无涯

追寻教育之本

探索治学之道

本期《谈校有鸿儒》

继续走进这位“90后”暨南大先生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 詹伯慧

听听他的语言研究之路

有什么独到的心得

研究启蒙 道阻且长

詹伯慧(以下尊称“詹老”),1955年到北京大学跟随方言学家袁家骅教授进修汉语方言学,这2年的进修经历,成为了他之后70年学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助力。詹老谈到,当时能在全国第一个开设方言学课程的学校进修,能跟随全国第一个开设方言学课程的教授学习,深深地影响了他之后的方言研究之路。

詹老坦言,因为自己在多语言环境下成长,从小掌握三种方言,这无疑是他学习和研究方言的一种“地赋”。因此,他深知熟悉至少一门方言,对于未来想要专门研究方言学的学生来说,有多重要。所以,谈及学生招收的标准时,詹老认为,对于本科生来说,语言是大方向,方言只是其中的一门课,学生可以不懂方言,仅需掌握基本知识即可;但对于研究生的选拔,詹老则更为严格,他强调申请者需有研究或掌握某种方言的经历,以此作为深入探索的基石。关于语言学习的本质,詹老并不否认天赋的必要性,但更强调努力的重要性。

詹伯慧:学习任何东西,一要天赋,二要努力。这两者的努力更重要。没有天赋的人,努力可以超过天赋,有天赋的人不努力,天赋没用。

双语并驱 和谐共生

1983年,詹老从武汉回到广州,发现广东复杂的方言状况和相对滞后的普通话普及情况,便多次呼吁大力推广普通话,与时代的开放步伐相契合。在詹老看来,推广普通话,首先要了解地方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在哪,唯有如此,才能采取更加有效的策略与方法,使普通话的普及工作更加贴近本地实际,达到更好的效果。

詹老强调,既要推广普通话,也要保留方言,两者并不矛盾。面对年轻一代中能流畅使用方言者日益稀少的现状,詹老提到,方言应该是自幼从父母口中习得,无需刻意学习的母语;而普通话是需要在之后的学习与生活中逐步掌握。詹老巧妙地以“青菜与肉”之喻,生动阐述了普通话与方言之间并不相斥的关系,一般而言,老百姓日常生活既需要肉类,也需要青菜,正如普通话与方言一样各有用途。方言带给每个人家的亲切和归属感,而普通话则让天南地北的人跨越语言的障碍,增进交流。

詹伯慧:留住方言留住根

研究传承 生生不息

詹老自卸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之职后,更加专注于语言学领域的研究。1990年,他在暨大中文系创立了首个现代汉语博士点。在退休后,他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继续投身于中国语言研究事业中。2013年,时年82岁高龄的他,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引领全国老中青三代学者,汇聚成一支百余人的方言研究精英团队。辛勤耕耘、不懈努力,共同编纂完成了《汉语方言学大词典》,被誉为“汉语方言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该词典不仅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汉语方言的丰富面貌,更为后世的方言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与参考。詹老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学无止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崇高精神境界。

编纂《汉语方言学大词典》是个浩大的工程,作为全国首支勇担此任的方言词典编纂团队,他们不仅面临着无前人足迹可循的挑战,更需深入探索并细致梳理全国各地纷繁复杂的方言体系。詹老将全国各地百余位语言专家召集,并从田野调查开始,才能真正触及方言的灵魂。詹老坚定表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身先士卒,几乎走遍了全中国调查各地方言。

詹老是“活到老 学到老 干到老”的典范。2020年,詹老在自己89周岁生日当天,创立了南方地区首个语言学奖项——“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谈到创立奖项的初衷,詹老阐述,旨在表彰在语言学领域取得杰出研究成果的学者与作品,激发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语言研究,共同为传承与发展中国的语言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2024-08-04)

原文标题:谈校有鸿儒》|暨南大先生詹伯慧 “90后”暨南大先生(下集)留住方言留住根

原文链接:https://www.peopleapp.com/rmharticle/30046119174 

责编:李伟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