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暨南大学入选中央四部委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并在构建具有侨校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基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开设相关课程并开展实践活动,致力打造国内面向港澳台及海外侨胞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场域。
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传播方式
推动“三交”史料体系建设。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对于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基础具有深远意义。据了解,在基地主任夏泉主持的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港澳台侨卷》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新中国成立以来粤港澳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等课题支持下,该基地系统整理了在港澳台侨地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料。目前港澳台侨“三交”史料编纂进度已超过300万字。
此外,基地研究员潮龙起主持的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新编)中国通史》(华侨华人史卷)也在积极推进。通过编纂史料、编写史书,基地积极引导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连、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从而切实增强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和国家形象。基地通过多种渠道创新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外学界和民间团体的交流互动。
近两年来,基地成功举办了十余场大型学术会议。各主流媒体对会议相关资讯和主要嘉宾的发言均进行了重点报道。通过高端论坛与媒体报道相结合的方式,基地实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信息和观点的广泛传播。
基地研究员持续就涉民族议题在国际社会发声,提升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际影响力。基地研究员发布了《“强迫劳动”还是“追求美好生活”——新疆籍工人内地务工情况》《阻碍交易,增加成本,破坏产业链——美国涉疆制裁对全球棉花产业链的影响》等系列调研报告,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多次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会议并发言,向世界清晰讲述新疆故事;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项目,成为全球唯一以世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教席,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基地研究员立足湾区实际,积极与地方交流合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扎根。基地与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五邑大学等签订合作协议,并与江门市教育局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基地研究员还在潮汕等重点侨乡开展基层宣讲,积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湾区落地。
致力构建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基地整合优势学科力量,培养青年学者与后备力量,从多维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大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和阐释。
基地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特色优势学科,邀请校内外相关学科的知名学者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聚焦港澳台同胞与国家认同、海外侨胞与民族认同、海外传播与实践路径三个主要方向,搭建高水平学术团队。
目前,团队获批了31个国家级项目和29个省部级项目,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研究专项4个;出版了《多元与共识: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研究》等10余本著作,在《民族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基于大数据支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研究报告,为服务政府决策咨询作出了暨南大学的贡献;基地成果还获得了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CTTI智库优秀成果奖等荣誉。基地聚焦港澳台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研究的视野。
基地面向全校港澳台侨生开设了国情教育必修课、分类培养选修课,并增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实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的本、硕、博一体化。此外,基地还合作开展各类学生活动。通过多元形式,基地推动了港澳台侨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激发了青年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力争推出更多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202408/t20240819_5772464.shtml
责编:李伟苗
-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