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者视角
郑亮、高同同:持续深化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供稿单位: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 发布日期:2024-08-04 阅读量:

持续深化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新征程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动员、总部署。全会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责任担当,对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特征。从纵向看,要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领域的现代化;从横向看,要实现涵盖全国整体和不同区域的现代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有1.25亿人,且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同时,我国仅在陆地上就与15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2.2万多公里,有33个民族跨境而居。边疆地区地域广袤辽阔、社情民情复杂,给社会治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其社会经济发展也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

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早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视为主要的革命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先后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兵团屯垦戍边等一系列治边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国内外局势变化,谋划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发展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充分吸收借鉴历史上边疆治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治国必治边”战略思想,以及“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方向,逐步形成了新时代党的边疆治理方略,为顺利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

从历史经验看,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国实际,汲取世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边疆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有序推进边疆地区工作吹响了号角、绘就了蓝图。进入新时期,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仍然要牢牢做到以下三点。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执行能力在边疆地区的集中体现,同时边疆治理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管理边疆地区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团结统一是不可想象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所形成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有了党的领导,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会有方向和路线。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我国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具有高度重叠性,绝大多数的陆地边境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当前,外部敌对势力分裂、渗透、破坏活动一刻没有停止,内部一些错误思想认识仍然根深蒂固。作为实现边疆地区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在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是巩固发展良好民族关系的现实需要,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并早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然而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让边疆治理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离不开各民族间的团结互助。因此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明确“为了谁”的问题。只有牢牢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才能将各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才能共同推动边疆地区的社会繁荣稳定。

(作者:郑亮 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高同同 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苏倩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