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暨大
【人民日报】助力“百千万工程” 暨南青年在行动
供稿单位: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24-05-06 阅读量:

生动萌趣的IP形象设计、蕴含名人故事的宰相粉包装、量身定制的文旅方案、全域性文化研学手册、中医特色养身食谱及产业规划……在4月29日举办的暨南大学2024年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案例大赛决赛舞台上,9支青年团队秀出了实地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思路与成果。

fe73372f832e8557c2627dd446830f97.jpeg?x-oss-process=style/w10

该案例大赛是暨南大学落实广东“百千万工程”以及广东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等有关部署和要求的一个缩影。暨南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等方面的集聚优势,主动对接韶关市始兴县、惠州市博罗县和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等地的实际需求,组织开展2024年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各单位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共有80余支团队申报,24支专业对口、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团队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团队,其中大部分团队由内地学生、港澳台侨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联合组成。团队均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实践服务内容涵盖农业科技帮扶、乡村景观改造、助农直播带货等方面,主要围绕张九龄宰相粉、顿岗马蹄、柏塘山茶、石坝富硒大米等产业,将专业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专业赋能助农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2023年8月,为扎实推进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暨南大学与始兴县、博罗县结对共建。自结对以来,暨南大学发挥学科、人才和校友优势,结合始兴县、博罗县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按照“县域所需、高校所能”的原则,聚焦始兴县、博罗县产业发展、城乡建设规划、集体经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探索合作共建模式。

化学与材料学院助农有“稻”富硒大米实践团是校级重点团队之一,团队由陈填烽教授课题组提供纳米硒技术支持,种植和推广富硒水稻。寒假期间,团队赴惠州市石坝镇象岭村和红星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团队向当地介绍纳米硒技术,即粒径稳定在80-120nm尺寸的0价态硒,对比其他技术,有着无区域限制且硒含量稳定可控的技术优势,可有效解决石坝镇的前景需求和部分痛点。同时,走访当地村民,发放问卷与富硒技术的宣传手册,向村民们普及宣传富硒大米的相关知识。后续,团队计划分批前往石坝镇观察富硒水稻种植生长的全周期,并在富硒大米生产示范基地,收集富硒水稻种植生长的相关数据等,力争实现用科技助推农业发展、促农增收的目标。

来自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的乡情文脉观察团在徐田村开展了全方面、多维度、深层次的调研:产出村史资料汇编、历史文化总集、文旅设计方案等,助力徐田村挖掘村史和红色文化以及保护历史遗迹,总计五万余字,为后续的研究和推广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高度认可和赞扬;充分利用融媒体搭建村庄形象宣传平台,累计发布13条短视频与8条宣传推文,浏览量超2000次,提高了徐田村的知名度和社会关注度。不仅如此,观察团结合当地沙葛产业,创新设计“沙葛哥哥”IP形象,增强了乡村文化品牌价值;梳理徐氏从古至今的历史人物,丰富了地方文化内涵;以徐田村为典型案例,分析了优秀村落的发展路径,探索和研究出村庄发展新模式,完成了一份两万余字的学术报告,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茶今知古”实践团也前往博罗县柏塘镇开展实践活动,他们结合团队成员专业所学以及当地实际情况,重点开展以“茶之旅”为主题的茶文化宣传直播活动,同时完成纪录片的拍摄,通过多种渠道让消费者了解柏塘山茶。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团队深入了解柏塘镇茶叶种植历史,总结了当地茶叶产业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并就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团队与当地工作人员深入交流,挖掘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并就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提出建议。团队走进万亩茶园,拍摄茶叶制作过程及点茶技艺,展现茶叶加工工艺。通过生动讲解、互动交流,开展助农直播带货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服务活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暨南力量。

多学科融合 产研销一站式促进经济发展

近日,暨南大学招待所上新了一款新菜式——“张九龄宰相粉”。同时,学校已批准在学生食堂开设乡村振兴特色专窗,宰相粉将很快进入本部食堂与同学们见面。这款源自韶关市始兴县、拥有1300余年历史的传统美食,不仅丰富了校园的饮食文化,更是学校深入实施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践的生动体现,为始兴县区域品牌建设与推广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推动“张九龄宰相粉”品牌升级的过程中,学校多个实践团队展现出了学科融合的优势。在包装与工程学院“七彩阳光”实践团的努力下,宰相粉在包材选料、视觉建构、文化融入上实现多维升级,为产品注入焕新驱动力。实践团展开对始兴全域的走访调研,参观清朝年间的周前古村、满堂客家大围、古塔、古戏台,挖掘当地客家文化的符号元素。在调研张九龄故居时,团队通过搜集史料、考察史迹、深度访谈,深入挖掘宰相粉背后感人的母亲劝学故事,并紧扣宰相粉与唐代上朝所用“朝笏”的相似之处,为包装提供全新的创意加持。目前,团队的包装设计方案获得了始兴县湖湾围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认可,未来将与企业联动,尽快投入生产,让宰相粉的香气从山间飘向更广阔的天地。

传统农产品升级破圈的背后,离不开文化的加持和品牌IP的赋能。来自国际商学院的“寻味千年”助农实践团深入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通过观察、调研、深度访谈,挖掘宰相粉背后的文化基因,为“宰相粉”打造以“张九龄”为核心的专属IP形象,回应年轻消费者群体的文化自信,推动市场从“品类认知”走向“品牌认知”。同时,团队还拍摄了《寻常百姓家》、《线下餐饮店》等全景视频,将宰相粉置于烟火人间的生活场景中,展现了其独特的味蕾品味和始兴情味。这些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较高的播放量,进一步提升了宰相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展望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发挥多学科融合的优势,围绕“张九龄宰相粉”品牌展开更多产研销一体化的合作。团队将研发更多与品牌相关的周边产品,延长上下游产业链,优化自媒体运营模式,进一步擦亮“张九龄宰相粉”IP,实现品牌形象的再提升。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推动始兴县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将为校地产学研合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港澳台侨学子积极参与讲述中国故事

今年寒假,40余名港澳台侨与外国留学生走进乡村,以独有的视角观察乡村发展变化,用镜头与笔触,记录中国发展,讲述中国故事。

经济学院“益农”实践团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顿岗镇开展“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团队通过对马蹄产业座谈走访调研、马蹄采挖实践体验、马蹄宣传片拍摄、青少年财商培养公益课堂系列实践活动,助力顿岗镇讲好美丽乡村故事。来自墨西哥的留学生白洋(Antonio)面对摄像头,以外国留学生的视角讲述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故事,呈现“粤北粮仓”的新发展、新面貌、新气象,为顿岗镇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注入青春活力。“大家在中国生活时间会比我长,已经习以为常的一些东西可能对我来说却非常新奇。”白洋与团队小伙伴敏锐地发现了彼此视角不同,在策划拍摄宣传片时,团队加入英文字幕,扩大传播范围,从而更好地提升顿岗马蹄的知名度。

来自委内瑞拉的莫亚(Luis Mora)是“双语直播助乡村,青春聚力正当时”实践团的一员,在队伍中担任外语主播,负责在队伍直播助农活动中介绍始兴特色农产品,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直播带货的营业模式。通过与观众的互动与交流,他们帮助当地销售特色农产品,扩大宣传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莫亚说:“此次韶关始兴之行,是我第一次走进中国乡村。通过在镜头前说话的方式,帮助当地卖出农产品,我为团队和自己深感骄傲。”

余丹妮是深圳旅游学院“始兴乡村创业女性IP赋能”实践团的成员,也是一名意大利华侨。她所在的团队以乡村女性视角讲述创业故事,展现乡村振兴成效。“与国外的农村做对比,国内农村的产业链是非常丰富的,在农村创业真的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一种方式”,在实地考察采访当地的创业产业链后,她感叹道。此外,实践团还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体渠道帮助乡村创业女性进行网络宣传,让更多的女性从中获得力量。

通过一系列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暨南大学积极对接地方需求,通过专业赋能充分发挥多学科融合及人才优势,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024-05-03)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7415179/7246467

责任编辑:李伟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