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当下,怎样培养全媒型、复合型、专家型、创新型的人才?日前,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融合新闻创新论坛在暨南大学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和业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AIGC时代的教育革新路径和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专家学者们还现场观看并指导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2024届本科毕业设计答辩汇演。
专家学者们认为,作为教育者,应该主动拥抱变化,迎接教育和技术合作的美好明天,并依托融合新闻课程群虚拟教研室,通过完善资源共享,联合教学实践,打造智能化时代的教师共同体。同时,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培育,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追求创新。
打造智能化时代的教师共同体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传播技术冲击与重塑全球新闻业态的背景下,高校如何与时俱进培养全媒体人才?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支庭荣认为,这个时代肩负着创新教育与融合新闻的重要使命,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深度融合与转化的可能性,“我们作为教育者应拥抱变化,引领未来,携手在研讨中找到新的启示,迎接教育和技术合作的美好明天”。
“融合新闻课程群虚拟教研室,以信息技术赋能教育,通过明确教学模式、优化教学体系、深入教学研究、完善教学设计四位一体,实现全国范围内教师资源的共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涛说,希望未来能够通过完善资源共享,联合教学实践,创新教材转化,打造智能化时代的教师共同体。
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周丽锦认为,实现融合新闻教材和学术出版物的快速迭代与高质量更新十分关键。“建议构建一个跨学科、跨界合作的出版平台,以此促进学术作品和教材的多样化发展。”她说。
在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陈积银看来,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应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混合式教学,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灵活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对于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应当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培育。”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陈映说,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使他们具备勇往直前的冲劲,敢于挑战、勇于探索;另一方面,要培养他们持续学习、不断进步的能力,使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能够持续发力,展现出强大的后劲。
鼓励学生打破常规
传播弘扬大湾区非遗文化、追寻军旅旧物承载的红色记忆、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2024届本科毕业设计答辩汇演上,学生们分小组围绕社会公益、文化传承、老年关怀等主题进行作品展示,展现了青年学子对社会议题的观察视角和融媒产品创作生产的创新思维。
身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学子致力于三地青年交流交往和非遗文化传承。比如,有的小组通过深入调研和用户访谈,梳理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需求、困惑,并通过搭建小红书、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矩阵,帮助港澳青年深入了解大湾区发展环境,更好融入大湾区奋斗逐梦。有的小组围绕“湾区非遗”主题,深入访谈北胜蔡李佛拳、“龙狮”等非遗的传承人,生产出口述史、微纪录片等融媒产品,将湾区非遗的独特内涵和国际形象融入现代生活。
有的关注“银发”与科技的“碰撞”。学生们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天河南社工站举办的老年人手机班志愿服务中,并推出融合数据新闻、微纪录片作品,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反哺的方式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还有的致力于追寻红色印记。退役军人珍藏的军旅旧物,凝聚着宝贵的军旅记忆,蕴藏着珍贵的历史价值。学生们聚焦退役军人群体,通过短视频、微纪录片以及军旅旧物分享小程序,探寻军旅旧物背后的感人故事,传承革命精神。
“暨大学生们毕业设计选题紧贴现实,创意别出心裁,展现了学生们在文字表达、数据处理和多媒体呈现以及线下活动组织等方面的能力。但也存在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报告在学术规范性方面需要加强等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朱颖说,希望青年学子能够深切体会到新闻与传播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保持对专业的积极探索与热情。(2024-4-30)
南方+记者 王聪
更多报道:
【羊城晚报】推进全媒体人才培养!这个论坛和毕设汇演在暨大举行
https://6nis.ycwb.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20138/52656422.html?isShare=true
责编:李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