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暨南要闻
“赢在创新”暨南大学创新大赛新赛季开赛 柔性应变传感器项目获双奖
供稿单位:本科生院教务处、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发布日期:2024-04-08 阅读量: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3月28日下午,由本科生院教务处主办、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承办的“赢在创新”暨南大学创新大赛第十九季第一期比赛在石牌校区校友楼四楼会议厅举行。本次比赛共有7支队伍进入正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选出2项“最佳项目奖”、1项“最受欢迎奖”以及2项“优秀项目奖”。

柔性应变传感器:高敏传感让手势识别更精准

为更好地实现人机互动、虚拟现实互联,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陈炫雯团队经探索研制具有高稳定性、高灵敏性特征的传感器,并基于此设计出穿戴式柔性传感系统。该系统可对人体数据实现无感、舒适、便捷的实时监测与分析,可广泛应用于人机交互(VR等)、康复训练以及运动检测等场景,具有广阔前景。

在专家点评环节,评委就传感器的安全性进行提问。项目负责人陈炫雯表示,该产品所选择的衬底材料兼顾生物亲和性及安全性,已通过安全测试,可放心使用。项目最终获得“最受欢迎奖”和“最佳项目奖”。

项目展示

变废为宝:让玻纤复材固废再生利用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汤海彬团队聚焦玻纤复材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创造性地实现低成本将其处理成不同形貌的纤维材料。该处理方法可用于替代昂贵的钢纤维和木质素纤维,制备高性能化建筑材料,显著提升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项目已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并在19个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经济效用显著,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未来,天达博蕴团队将秉持初心,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在现场提问环节,项目负责人汤海彬就如何实现玻纤复材固废的表面改性作回答。他表示,项目团队利用化学方法,在玻纤复材固废表面附着一层类似于膜的物质,这层“膜”起着双重作用,不仅能够通过连接混凝土和纤维使二者之间具有更高的协调性,也能够保护纤维免受混凝土碱性腐蚀。项目最终获得“最佳项目奖”。

项目展示

守护风机安全:精准预测风机基础疲劳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陈思孝团队致力成为风机安全的“守护者”。为避免风机因风荷过载发生疲劳损坏而导致整个机组的损坏,项目基于随机过程的随机谐和函数表达方法,建立了精确的陆上风机基础疲劳荷载谱数学模型,实现风机基础精细化数值仿真建模;最后利用概率密度演化理论实现风机基础疲劳可靠度分析和疲劳寿命预测。

在互动提问环节,观众针对该项目应用的算法进行提问。项目负责人陈思孝表示,该项目引入了一种以循环式跳跃算法思想为基础的疲劳加速算法,该算法能够极大解决计算成本的问题,并以相对较少的计算资源实现结构算例高周疲劳问题的精细化求解。项目最终获得“优秀项目奖”。

钾时代:打造新一代长寿命电池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任梓华团队运用电活化策略,将项目研究对象——PTCDA(3,4,9,10-苝四甲酸二酐)进行物理化学性质改性,成功制作容量高、寿命长、稳定性强且环保多样的有机正极材料。该研究成果可为钾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推进构筑中国能源结构防线。

在评委点评环节,项目负责人任梓华就“如何保证钾离子电池的稳定性”等相关问题进行回答。他表示,通过采取真空封装,可以尽可能减少钾与氧气接触,从而实现钾的稳定。项目最终获得“优秀项目奖”。

合影留念

“赢在创新”暨南大学创新大赛自2013年启动以来,已成为我校“双创”教育的一个特色品牌。截至目前,大赛已举办18季共84场比赛,14000多人次直接参与。本学期进行的“赢在创新”暨南大学创新大第19季比赛,预计将举行3期分期赛加1期总决赛,覆盖校本部、番禺校区及珠海校区。

责编:李伟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