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者视角
夏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引领下的新文科建设
供稿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文岭南专题 文:夏泉 发布日期:2023-11-30 阅读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以及党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决策部署,2022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这是继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出台的又一份纲领性文件,吹响了新时代高校文科“质量革命”的号角。

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目标

文科就其概念而言,可以视作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并将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到了新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近年来,党中央多次擘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蓝图,其核心目标就是加快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献智献策,也为新时代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文科建设涵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体制创新诸方面,其根本要义就是“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从执行层面来看,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对传统文科进行全面改革,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文科的新使命、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等,使文科建设进入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具体而言,高质量发展引领下的新文科建设,必须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助力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大力夯实基础学科,推进新兴学科快速发展,培育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锚定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全面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新型高校智库;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引,立足“破五唯”,积极探索、创新有益于新文科建设的体制机制等。

新文科高质量建设的实践路径

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新文科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既是新文科建设的基本要义,也是新文科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时代新文科进行教学与研究。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指导,这是关乎为谁建设新文科、建设什么样的新文科以及新文。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根本性问题,要深切理解和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针对中国问题,运用中国理论夹进行新文科建设。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性指导,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本身就自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质,而这种特质也是新文科的最鲜明属性。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除其方法论的指导外,其自有属性亦有广泛借鉴意义,进一步学习、研究和挖掘马克思主义及其经典著作,是推进新文科建设及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2023年1月4日,“南北汇流--渤海国与南汉国文物展”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院开展。展览吸引了大批观众,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图片来源:CFP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助力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以往的学科发展主要由西方主导,在“新文科”这个新事物面前,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若想在这一轮世界学术竞争中直线猛追甚至弯道超车,关键在于抢得先机、赢得主动,核心在于率先确立标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根本则是坚定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强。剖析、阐释、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并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概括和提炼的理论相结合,将这些理论和实践成果运用到新文科建设中,把新文科内容做大做强,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打造适应中国特色、适应新时代发展和需求的新文科,在新一轮学术竞争中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进而引领世界学术发展潮流。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加速推进全方位融合升级。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道出了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及关键。从无到有为“新”,不同以往为“新”,新文科的“新”字主要体现为在现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基础上,推进学科融合及调整升级。在这一过程中,按照“既破又立、破立结合”的原则做大做强跨学科。一是夯实基础学科,只有把现有的基础学科做实做牢,进而挖掘、开发出新知识和新需求,才能为进一步的学科交叉融合创造空间和可能,并保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文科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破立结合的前提在“破”,既要有打破传统、跳出舒适圈的勇气和魄力,更要有主动融合、拥抱新事物的责任和担当。三是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助力新文科建设,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以科研导向的文科实验室和教学导向的文科实验班为平台,转变价值观念和思维体系,更好构建“人文+科技”新模式新业态。

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精神,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仍存在组织体系化布局不足、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不够等突出问题。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在持续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变革高校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强化有组织科研,更好服务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紧迫需求,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贯彻“搭大平台、组大团队、拿大项目、出大成果”科研思路,突出科研组织者的引领与导向作用,加强校内校外协同,突出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力争建设一批一流科研平台,培育一批一流科研团队,产出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使学科布局和人才梯队结构趋于合理,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咨政建言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体制机制改革更加完善。

凸显中国特色,大力加强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迫切需要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是高校“新文科”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基础研究成果向解决现实问题转化的重要场域,也是新时代学科交叉的重要实践平台。高校是“新文科”建设最重要的实践主体之一,以学科建设最前沿的改革成果为基础,高校智库必将在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进程中,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创新体制机制,激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活力。体制机制创新是新时代新文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事关建设成败。第一,要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引领,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突出成果的质量导向,探索建立以成果的学术贡献、社会贡献、用户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代表作制度和同行评议制度。第二,要立足“新文科”立场,平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建立对著作、教材、咨询报告、艺术类成果、网络文化成果等的评价标准,鼓励学术研究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化,鼓励从事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型研究。第三,要建立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鼓励依托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的科学研究。第四,要以高端智库建设为抓手,建立校级甚至更高层面的科研工作例会机制,聚焦当下党和国家、社会需求,探讨长、中、短期科研规划,制订明确的研究方向与目标,以公开招标、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按最优方案调配资源与人力,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回答好新时代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作者系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

责编:苏倩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