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简化版、立体插图、入学大礼包……一份份录取通知书踏上旅途,来到应急管理学子手中。转眼又到开学季,新一批学子即将入学报到。
在此前的报考季,暨南大学应急管理系创系系主任、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应急管理教育促进会会长卢文刚接到了许多家长和新生的报考咨询电话。交流中,他明显感受到: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应急管理教育建设和发展,然而对其发展历史、特色课程体系和现状等培养情况了解不深。
这并不是个例。正如不少受访专家所言,在探索应急管理教育建设路径过程中,各地高校从独自摸索走向“人人参与”的多元协同,是机遇也是挑战,既要注重各方对应急管理教育的关注和需求,更要优化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明优势 做“长线”
过去:应急管理教育经历了什么
经过2年的学习,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21级应急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谭喆逐渐掌握了大量应急专业知识,并利用寒暑假主动参加社会实践。然而提到2年前对高校应急管理教育的发展,她和许多学生一样,了解得不多。
正如河南理工大学应急技术与管理系主任、教授钱洪伟所言,20多年来,高校应急管理教育经历了建立本科专业、探索学院制、试点研究生教育等一个个重要时间节点。他认为,补足应急管理人才缺口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是一个“长线”工程。
从2003年开始,对抗击“ 非典”经验教训的总结催生了我国现代应急管理体系,也催生了我国应急管理教育事业。
2005年,经过长期的筹备,以地矿学科见长的河南理工大学招收了第一届公共安全管理本科生。当时,主导申请、筹建该专业的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夏保成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等纲领性文件。由此,有关应急管理的话题进一步升温。借此良机,暨南大学、防灾科技学院等也加入了应急管理本科教育建设行列。
2018年应急管理部的成立,是推动应急管理从“零星落户”到学科建设“火热来袭”的重要契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70多所大学开设应急管理类本科专业,其中既有安全工程等“老牌”专业,又有应急管理技术与管理、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等特色专业。
如今,毕业6年的常熟理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周雨欣已成为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应急管理局危化科的一名业务骨干。结合单位近年来的用人实际,她认为应急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较大”。因为相比之下,应急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够更快适应岗位要求。
专业新、发展空间大,一度成为新生和家长选择应急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和父母很早就关注到了国家在应急管理人才方面存在缺口。”西安科技大学第一届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学生徐江南说。
不过相较于单个专业,学院制建设显然难度更大。暨南大学所在的广东省,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种类较多的省份之一。由于广东省毗邻港澳,这种地理区域位置特点对当地防范处置应急事件提出了更高要求。2007年,在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暨南大学获得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同意,开始筹建应急管理学院。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卢文刚说:“头啖汤鲜美却很难。总结建设本科和硕士专业、学科的过程,我们越发清楚地认识到:不能关起门来办学,要看清形势、面向应急管理的现实需求、立足自身优势。”(编者注:头啖汤,新鲜煲好的第一口汤,延伸意思为“敢为人先”)
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成连华介绍,2019年,教育部和应急管理部共同发布19所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名单,作为应急管理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的西安科技大学被列入其中。
相较于专业和学院建设的步履缓慢,研究生教育试点建设则是“大步流星”。2020年4月,教育部会同应急管理部印发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相关通知,部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所代表性高校先试先行,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优势,聚焦2-3个应急管理领域或方向,重点发力、重点突破,高水平开展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同时,支持其他单位按程序自主设置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加强应急管理领域科学研究和专业化人才培养,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该通知下发后,相关高校纷纷加快建设速度。例如,北京大学决定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应急管理二级学科,从2020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在研究生公共管理学科体系中开设应急管理二级学科,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门设立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双证)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项目,以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研究探寻应急管理规律,为应急管理实践提供智力支持。
提及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更快的原因,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教授汪明分析认为,研究生教育可以在相近专业中设置研究方向,而不必拘泥于专业目录。自此,应急管理教育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一条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为辅,另一条以管理学等学科为主、工学为辅。受访专家认为,前者更突出技术导向作用,在工学类高校中较为明显;后者则更偏向管理分析,在综合型高校中更常见。
强基础 重特色
现在:因地制宜搭建课程体系
“应急管理概论、社会安全应急管理,本专业实践学时达到总学时的20%……”在准备入学报到前,谭喆在学校官网上查看了所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前了解今后的学习情况。
厘清定位后,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应急管理人才这个关键问题,各高校在搭建应急管理课程体系过程中,锚定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特色课程和实践项目2个具体目标持续发力。
2021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指出,加强应急管理学科专业体系建设,鼓励高校开设应急管理相关专业,加强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
明确要点、依托特色,暨南大学等高校从应急管理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4个阶段入手,设置课程体系模块,并逐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动态优化。卢文刚说:“近年来,社会需求侧对应急管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要从应用型、复合型、可持续性上下功夫,做得实、出效果。”
钱洪伟则认为,培养“懂现场技术、会组织管理、能协调指挥”的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人才是目标定位,要从应急管理工作场景着眼,借助应急管理类专业交叉学科优势,从安全防范、组织管理、信息科技方法、场景应用、课程思政等5个维度搭建课程体系。
翻看各高校应急管理类专业培养目录可以发现,各地在人才培养要求、长短期目标等方面,并未形成统一标准。对此,汪明说:“因地制宜,关键要把‘文章’做到实处。”
下车间、找隐患、除隐患……2019年,从常熟理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毕业后,高伟杰逐渐从职场“小白”成长为一家公司的炼铁厂烧结分厂安全主管。提起当时学校开设的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化工类等课程和实践项目,他说:“这些对现在的工作仍然有很大帮助。在职级晋升中,我的专业优势也很明显。”
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课程和实践项目,也保留到常熟理工学院新开设的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中。苏州市工业企业超16万家,面对应急管理人才需求缺口较大的现实,常熟理工学院苏州应急管理技术学院副院长刘龙飞分析:“需求侧的压力传导到供给侧,会给课程体系建设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陆续推进“辅修专业”“微专业”,吸引其他学院学生选修应急管理类专业课程,并引入VR场景教学方法,探索政校企协同共建认知和实践平台。
图为常熟理工学院苏州应急管理技术学院学生体验VR实践课
为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储备,自2020年起,教育部陆续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16所高校开展安全工程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支持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开展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
一时间,跨学科实践项目、研究中心分享会等活动在高校兴起。“这不仅能加强跨学科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应急管理人才专业素质,而且能吸引更多其他专业学生关注、加入应急管理人才队伍。”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桂蓉介绍,学院为研究生开设了应急管理理论前沿、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等专题课程,以项目制增强研究生的跨专业学习运用能力。
2022年9月5日,泸定发生地震后,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当地快速开始了灾后重建。接到调研灾后重建情况临时任务后,汪明立即带领学生前往当地。
温差大、条件艰苦,曾参与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汪明和学生对这样的工作环境已经习以为常。汪明说:“相对于难度较小的寒暑假、科研等实践项目,这样的‘突发’实践更考验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和专业知识储备等。”
对于学生而言,这些实践活动是通往职场的一盏明灯。2017年,常熟理工学院大三学生顾李辉前往江苏太仓市安监局实习。当时,正值当地落后产能企业转型升级时期。在一家产能落后企业走访时,该企业负责人的妻子居然拿出菜刀威胁工作人员。困难没有吓退顾李辉。经过 4 次再访,该企业主动提出要升级产能。回忆起这段实习经历,如今在太仓市璜泾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的顾李辉说:“监管不仅有严格的执法,还有用心服务。从那时起,我便立志做一名安全生产监管人员。”
正如卢文刚所言,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要从强基础入手,为学生打好通识教育、基础教育、选修知识群、专业基础的底子。同时,要从特色实践教育入手 ,为学生做好从“象牙塔”到职场、真实社会需求的衔接。
“请进来” “走出去”
未来:强化政校企协同
近日,中国应急管理50人论坛·第十届学术(青年)论坛在京举行。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吕孝礼指出,希望有更多的应急管理人才投入到加快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中。
经历独自摸索的阶段后,不少高校选择了政校企协同发展模式,从“请进来”“走出去”两个维度双向发力,进一步争取实践基地共建、师资力量提升等资源。
目前,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已与焦作市应急管理局、洛阳市应急管理局、辖区多家企业等进行深度合作。钱洪伟说:“应急管理专业和学科建设仍处在发展期,整合各方资源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发展。”
专题课开讲、科研平台和重点实验室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结合学院已经开展的政校企合作,成连华分析:“政校企协同模式会给学院、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现实可能。”
当“请进来”的资源汇集时,如何有效共建、共享,便成了另一个重要课题。2022年,江苏省应急管理厅联合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立项建设省级重点应急管理学院建设点7个,省级重点应急管理学院建设周期原则上为3年(2022年至2024年),实行年度评估、终期验收等制度。
近年来,作为省级重点应急管理学院建设试点的常熟理工学院探索了应急管理学院运行管理机制,成立了由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学校、行业企业领导和专家组成的苏州应急管理技术学院理事会。理事会聘请常熟理工学院校长和苏州市应急管理局局长担任理事会理事长,政校双方分管领导担任副理事长,学院和各县级市(区)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人、行业协会代表和企业代表担任理事。
学院另设教学指导委员会,邀请政府应急管理部门、高校、行业企业专家,指导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学院还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为学科建设、平台建设、科研选题论证提供指导和咨询。刘龙飞说:“政校企协协同合作是一个共建、共管、共享的过程。”
这些天,苏州市应急管理局宣教处处长符晓冬正在忙着苏州应急管理技术学院理事会的议程安排。他说:“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推进产教学研用等事项。”
今年“安全生产月”期间,常熟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常熟理工学院苏州应急管理技术学院在常熟市安全文化教育体验馆开展了应急安全志愿服务项目签约仪式,共同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的安全宣教志愿活动。
基于应急管理教育的实践性,卢文刚强调:“必须兼顾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光‘请进来’还不够,还要带着师生大胆‘走出去’。”目前,暨南大学已与200多个市、县(区)应急管理部门开展短期培训、互相挂职等合作。
7月底,在苏州市应急管理局宣教处挂职的博士周腾蛟结束了一年的岗位实践,回到常熟理工学院准备下学期的授课和实践内容。他说:“我将把挂职所学经验和知识向学生和同事分享。”
众人拾柴火焰高。高校联盟逐步成为“走出去”的另一种路径。
探讨学科发展、理论教学方法、举办案例大赛……提起在河南焦作市召开的2022年全国应急技术与管理本科专业高校联盟第二次年会议程,钱洪伟认为,“那是一次理清思路、产出成果的峰会,探讨了应急技术与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平台支撑、产教融合等重要问题”。
“校外导师‘请进来’,教师研修、学生研学‘走出去’,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实践场景、提升学校的综合能力、推进政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干部培训质量提升。”刘龙飞认为,政校企协同是一个多方共赢的结果。(23/08/21)
原标题:激活“人人参与”,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看各高校如何探索应急管理教育建设之路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87TwG9al-7FRMyF6zFCTA
责编:苏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