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暨南要闻
暨南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2025学术年会在穗开幕 《国际传播研究》学术集刊正式发布
供稿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文:刘冰洁 图:- 视频:- 发布日期:2025-11-24 阅读量: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2025年11月23日,由暨南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传播研究》编辑部、暨南大学大数据与国际传播重点实验室共同协办的智能时代的全球传播变革与中国叙事创新·暨南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2025学术年会在番禺校区开幕。本次年会汇聚了来自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深圳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全球传媒学刊》《新闻界》《新闻与写作》《传播与社会学刊》《新闻与传播评论》《现代出版》等海内外高校及机构的近百位专家与学者,共同探讨智能技术对全球传播格局的重塑,以及中国叙事体系的创新路径。

广东省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在致辞中强调,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新时代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他表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体现,培养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提升对外传播队伍整体素质,更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强化理论根基、夯实人才支撑、激活实践动能。他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紧扣“智能时代传播变革”这一核心议题,分享区域国际传播的成功经验,直面当前面临的挑战与难题,让思想碰撞催生更多创新思路与解决方案。

林如鹏致辞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孙彧在致辞中回顾了暨南大学依托侨校特色开展国际传播研究的创新实践。他指出,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牢牢把握“侨校+名校”的发展定位,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核心使命之一,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在推动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国国际传播已进入“提质增效、守正创新”的关键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暨南大学将发挥侨校优势,为国际传播工作贡献暨南智慧和暨南力量。

孙彧致辞

开幕式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教授主持。他指出,本次年会旨在回应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国际传播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为学界与业界构建深度对话的平台;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碰撞思想,为智能时代的全球传播变革贡献智慧,为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建言献策,为推动国际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开幕式上,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暨南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举行了“海外社交平台国际传播成果评价体系及指数研究”合作签约仪式。该项目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可量化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为相关实践提供数据支持与决策参考。暨南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还发布了《暨南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项目招标公告》和《暨南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博士后招聘公告》。

暨南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成立于2023年11月,是暨南大学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传播研究战略需求而设立的,旨在把握国际传播规律,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我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研究院拥有来自新闻传播学、国际关系学、数据科学、外国语学等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拥有丰富的国际传播、国际交流相关的数据库。

海外社交平台国际传播效果评价体系及指数研究合作仪式

《全球传媒学刊》主编陈昌凤教授发布了暨南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的一系列重要项目。发布内容包括2025年度课题招标与2026年度研究选题征集,年度课题聚焦数智时代的国际传播生态变革以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同时,研究院正式发布了博士后招聘公告,旨在吸引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加入,共同推动国际传播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

同期,由广东省社科联主管、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学术集刊《国际传播研究》举行新刊发布会。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国际传播研究》主编李宜航在发言中表示,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载体,正处在“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关键阶段。我们既要当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更要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与“关键枢纽”。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国际传播研究》的创刊,标志着“学术引领实践、实践反哺学术”的系统工程从蓝图走向现实。对于刊物未来发展,他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坚守正确政治方向,把准学术坐标;二是深化校地协同机制,激发融合动能;三是坚持实践问题导向,体现广东担当。

李宜航致辞

《国际传播研究》新刊发布会

《国际传播研究》由广东省社科联与暨南大学携手打造,集刊组建了阵容强大的编委会,集结了27位来自全国顶尖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为集刊筑牢了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国际传播研究》第1辑,以“理论+实践”为导向,辑中收录的16篇文章汇聚了国内顶尖专家的智慧结晶,内容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观照:既有对AI赋能国际传播、智能体重构传播体系等技术前沿的探索;也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典型案例剖析;既关注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全球表达,也聚焦“全球南方”与“一带一路”的传播创新,与广东的国际传播实践同频共振。

本次年会议程紧凑、层次丰富,涵盖了主旨演讲、校长论道、圆桌论坛及平行分论坛等多种形式。主旨演讲环节,多位知名学者深入探讨了国际传播的理论前沿与范式转型;“校长论道”聚焦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挑战与创新,分享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前瞻布局;三场圆桌论坛则分别围绕国际传播研究的当下与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教育与研究、国际传播研究学术期刊建设等内容展开深度对话,激发了思想碰撞;四个平行分论坛汇集了二十余篇前沿论文,议题广泛涉及中国形象建构、全球议题传播中的秩序竞合、数字文化产品的出海与接受、国际传播的实践创新与效能评估等具体领域,全面展示了当前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多元视角。

责编:李伟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