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五運會賽事即將落下帷幕,但賽場外由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亦被昵稱為“大灣雞”)引發的IP文創消費潮正在升溫。網友戲稱:“大灣區有自己的Labubu。”

圖為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吉祥物“喜洋洋”和“樂融融”。香港中通社圖片
資料顯示,十五運會已開發特許商品2800多款,涵蓋20個大類,數量與品類達歷屆之最。同時十五運會共設立了特許零售店992家,實體渠道達910家,其中799家位於大灣區,另外還開設了82家線上店鋪。
在線上渠道,吹泡泡掛飾、十二生肖盲盒、醒獅掛飾等款式銷售火爆,有不少鏈接顯示“已售罄”,開幕式背包甚至在二手平台掛出了188888元人民幣的高價。在線下門店,據媒體報道,很多款產品當天來貨當天售罄,爆款產品“上架即秒殺”。值得注意的是,購買者不光是年輕人,還有許多熱愛收藏的中老年消費者。
截至11月15日,十五運會特許商品的總銷售額已突破 6.8億元。
談及這股“大灣雞”文創消費熱潮,暨南大學灣區國際智慧應急與安全發展研究院院長、粵港澳大灣區應急管理教育促進會會長盧文剛對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記者表示:“意外,也不意外。“
從全球和中國過往舉辦的體育賽事來看,吉祥物等文創產品形成消費熱點是一個普遍現象,各界都有一定預期。但“大灣雞”熱潮的意外之處,在於其“峰回路轉”的發展軌跡和綜合因素促成的熱烈程度。
盧文剛關注到,在開幕式之前,其實吉祥物形象已經亮相,產品已上市,但並未引起太多公眾關注,市場銷售也比較平淡。“直到具有儀式感的開幕式場景和群眾‘指豚為雞’的二次創造和解讀,起到了引爆點的作用。”
受訪中,他還提到了“大灣雞”玩偶服下的少年少女們,認為他們賦予了靜態吉祥物以人格化的動態魅力,是促成“大灣雞”流行熱潮的關鍵。“這幫孩子青春、自由、奔放、活潑、開放,他們的動作和創意設計給吉祥物賦予了情緒價值和無窮能量,真正給觀眾帶來了‘喜洋洋’和‘樂融融’的體驗。從中我們能看到大灣區青少年的健康心態,也間接體現了灣區青少年素質教育的生機勃勃。”
從流行符號到爆款產品,“大灣雞”文創熱銷也離不開灣區強大的產業鏈支撐。作為賽事經濟拉動消費的重要方式,特許經營背後是一條融合文化創意、精密製造與零售服務的高質量產業鏈。盧文剛認為,全運會吉祥物文創產品熱銷,再次印證了大灣區該領域產業鏈的韌性優勢,是文化自信與產業實力的綜合反映。
據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大灣區潮玩產業已形成一種“前店後廠”模式——廣深負責設計和銷售,掌握市場動態和前沿需求,其他區域負責研發、製造,全鏈條不斷碰撞磨合,敏銳捕捉市場需求並快速落地。
從體育IP到文化符號再到商業價值,“大灣雞”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多向奔赴和轉化。“從消費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們購買文創產品,表面是購買有形器物,深層次是源於觀念上的認同和文化上的共識。祗有先產生了情感與文化的認同和共鳴,才會轉化為購買行為。”盧文剛說。“大家共同喜愛、再創造和消費‘大灣雞’IP,營造一種交互性的喜悅氛圍,這個過程反映了人們對這場體育賽事的集體性認同和長久以來的灣區文化共識,也是三地共辦體育賽事共創、共建、共享的成果體現。”(2025-11-21 )
原文链接:
https://www.hkcna.hk/h5/docDetail.jsp?id=101169767&channel=2803
责编:李伟苗
#li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