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园里,73岁的朱佩娴总是步履匆匆,手里攥着记满琐事的笔记本,她不是正赶往老教工家中探访,就是在离退休工作处协调事务。这位曾在暨南大学三尺讲台传道授业的医学院副教授,退休后有了“新身份”——医学院退休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医学院退休协会会长。“退休不是躺平,服务离退休群体,是换一种方式‘发光’。”她的话很朴实。
作为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汇聚了海内外的学子教师,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凝聚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共识始终是学校的精神内核。这一特色也深深烙印在离退休工作中。2019年,朱佩娴接过党支部书记的担子。同时,身为退协会长的她还要服务学院171名退休教工。她深知,要团结这个群体,必须凝聚起党支部40名党员的力量,打造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坚强堡垒。她坚持将党支部的理论学习与思想建设摆在首位,推出“主题党日+”模式,组织党员走进中共三大会址重温誓词,赴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感受文化传承,在绿水青山间见证国家发展。考虑到高龄党员视力差、行动不便,她和支委每月“送学上门”。89岁的伍教授常常称赞道:“佩娴书记总能把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让我们这些老伙计心里头亮堂!”
党支部自觉承担起团结凝聚广大无党派和民主党派退休教师的重要使命。朱佩娴组建4个微信群,方便医学院离退休教工沟通,使党和国家政策、学校动态第一时间送达,让党支部成为团结联系各界退休教师的桥梁纽带。
在高校,不少教工的子女远在外地或海外工作,“空巢”“独居”成为许多高龄教授面临的现实境况。朱佩娴意识到,高校离退休工作不仅关乎个体老有所养,更关乎如何让奉献一生的知识分子群体有尊严、有温度地安度晚年。她时时心系这些独居的老同事,“他们把青春献给国家,我们可不能让他们在孤独中老去。”
“朱司令,体检报告啥时候领?”“佩娴姐,您给我出出主意!”在医学院退休教工中,朱佩娴的手机号是24小时“服务热线”。大家之所以亲切地称她为“朱司令”,正是因为她处事果决、调度有方,虽无戎装却自带一股让人安心的将领风范。在学校,她配合离退休工作处建立“五必访”机制,重大节日、特殊困难、生病住院、孤寡老人、临终关怀,处处有她的身影:老同志突发离世,子女匆匆赶回,是她帮忙料理后事;前年酷暑,一位老同事重病,她接连跑了三家医院协调;91岁独居教授骨折住院,她第一时间垫付押金,守在手术室外,直至老人康复。近三年,她走访慰问112人次,带动党员结对帮扶25名高龄老教工,织就一张温暖“关爱网”。
在朱佩娴的带动下,党支部一批老党员主动投身社会服务工作:参与学院红色宣讲,树牢侨生的爱国意识;发挥医学专长,加入科普教师团做公益;为学校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党支部连续三年获评“优秀”。
去年7月的一场反诈“拦截战”,更显朱司令的担当。当时一名退休教工被诈骗分子洗脑,执意高额转账,警方、学校劝阻无果。朱佩娴接到求助后立即赶到,拉着老同事拆解骗局,从下午劝至傍晚;当晚协同多方陪事主做笔录,送回家时已近深夜10点。后续几天,她又顶着烈日陪事主换手机卡、处理银行卡,彻底阻断风险。此次经历让朱佩娴意识到,针对老年群体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必须建立长效防控机制。她将这次的经验教训转化为预警力,不仅把反诈小册子发到微信群,还请辖区警官给大家讲课,用身边案例剖析诈骗套路,鼓励老同志互相分享可疑情况、及时提醒风险,实现群防群治,筑起坚实“防火墙”。
朱佩娴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大学毕业后便扎根暨南园,“我一辈子都工作在这里,对暨大的一切心存爱意,对同事更是充满了感情。”她反复观看九三阅兵仪式,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心潮澎湃:“我们这代人,打心底盼望祖国强大,盼着有生之年能见到祖国统一。”从教40载,她守护桃李;退休13年,她温暖桑榆。今年,朱佩娴被广东省委老干部局授予“广东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在这位七旬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忠诚担当——将责任化作日常的细致关怀,让身边老同志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与力量。
来源:《秋光》杂志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k30QhRXCNR8dobbqUWRCw
责编:李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