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抗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特别是文化界爱国人士抵御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文化奴役的伟大斗争实践。广东地处南海之滨,对外开放程度高,在长期的贸易通商和人员往来影响下,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重要场域。抗战期间,广东是抗击日军侵略的前线阵地之一,卓有成效的文化抗战至关重要,既要正面动员并带领民众抵抗侵略,又要对外宣传抗战、争取国际支持。凭借毗邻港澳的地域优势,依靠深厚岭南文化底蕴和庞大海外华侨资源,各种进步报刊、文化团体、抗战宣传等如烽火狼烟般点燃整个华南大地,通过引导战时舆论、发展抗战文艺、传承教育火种、组织侨胞抗战等,广东文化抗战在华南敌后战场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进而推动了全国文化抗战的浪潮,极大地凝聚起民族精神,是战时建构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创办进步报刊,引导舆论宣传
1937年8月由郭沫若等人创办的《救亡日报》,以“巩固统一战线”为主要任务,宣传抗日、团结、进步,该报成功贯彻了周恩来同志提出的“办出一份左、中、右三方面的人都要看,都喜欢看的报纸”的宗旨,成为华南重要的抗战文化堡垒。1939年4月创办的《新华南》致力于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抗战,积极报道国内抗战的进程以及二战的情况,意在激发爱国青年的抗日热情。1939年8月,在国民党发动新生活运动的背景下创办的《广东妇女》,寄托了抗战背景下妇女渴求自身解放并追求理想责任的愿望。当时,尽管面临着日寇的严格审查,广东地区还是创办了许多红色报刊,发挥了抗战宣传、民众动员、信息传递和文化坚守等多重作用,成为文化抗战中最活跃的领域。
发展抗战文艺,奏响救亡强音
抗战期间,广东地区文艺界通过戏剧(曲)、音乐、美术、电影等各种形式来唤醒民族意识,传达民众反抗的呐喊。抗战戏剧方面,东江纵队的惠青剧团、五四剧团等最有代表性,剧团在巡回演出期间,还通过沿途写标语、画漫画等方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太阳旗下》《雷雨》等多个剧目。抗战音乐方面,仅东江纵队创作的歌曲就有50余首,《东江纵队之歌》《东江赞歌》等最为有名。
广州沦陷后,广东画家以画笔为武器,出版画集画刊,举办巡回画展,通过画面重现和视觉震撼坚定民众共御外侮的决心。《半角漫画》以含蓄的方式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著名画家关山月创作了《铁蹄下的孤寡》《中山难民》等作品。
此外,爱国电影人通过抗战影片,记录斗争画卷,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一些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英雄人物事迹改编改拍的电影,如《木兰从军》《岳飞精忠报国》等不断循环展播。香港电影界爱国人士成立了“华南电影界赈灾会”,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并组织拍摄了《最后关头》《孤岛天堂》等一批抗战故事片。
坚守国民教育,延续文化命脉
抗战期间,广东地区的教育事业面临空前危机,校舍被炸毁,师生流离失所,教材匮乏,经费断绝。为保存华南地区的教育火种,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广东文理学院为代表的华南诸高校相继内迁至韶关、梅州、云浮等地,开展教育自救行动。除高校内迁外,大量省立、私立中学纷纷内迁粤北、粤西等相对安全区域(如连县、茂名、高州等)。在当地政府、乡绅和华侨的支持下,利用祠堂、庙宇、会馆甚至临时搭建的茅棚作为校舍,克服困难,坚持复课。1938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广州市委组织了教育委员会,确定教育制度及教育方针,议出教育计划。广东战时的教育十分注重“新教育”,即教育与国家现实结合,培养战时需要的人才,注重女性教育,实行男女同校,在更多农村地区普及教育,培养乡村教师等。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广东地区更加注重教育的存续与发展,为全民族抗战存留了火种,延续了民族文化命脉。
激发磅礴侨力,拯救民族危亡
广东毗邻港澳,又是著名侨乡,抗战期间,港澳同胞和华侨华人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抗战,或捐款捐物,或组织成立救亡工作团和回乡服务团,或创办侨刊宣传抗日救亡运动。港澳率先成立救亡团体。香港学生赈济会成立于1937年9月,发起者是香港大学学生会,并联合了英皇书院、华侨中学等学校的代表共同成立,其宗旨是“救灾扶危,服务国家”。彼时,澳门葡萄牙当局采取所谓的“中立”政策,澳门同胞便通过组织救灾会的形式支援抗战。澳门四界救灾会成立于1937年8月,包括澳门学术界、音乐界、戏剧界、体育界以及其他50多个团体。
华侨华人积极成立各种回乡服务团。东江服务团1939年1月成立于惠阳淡水圩,该团宗旨为“动员东江群众协助军队及人民武装抗战,并拯救伤兵难民及辅导民众组织各种救亡团体”。琼崖服务团于1940年6月在广东琼山成立,以宣传抗日救国、为抗日军民服务为宗旨。会宁服务团于1937年12月在香港成立,通过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并且在团内建立中共特别支部,接受地方党组织的领导。据统计,当时南洋各地侨胞先后成立了200多个救亡团体,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物资、资金和人力。
捍卫民族文化,构筑精神长城
文化抗战,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致使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消弭中华文化的图谋落空。在特殊时期局势极端严峻的情况下,广东文化抗战以笔为矛、以歌为号,通过真实进步的新闻报道、震撼人心的文艺作品、斗志昂扬的抗战展演、百折不挠的教育坚守,团结了广大侨胞,提振了抗日军民士气,延续了民族文化命脉,在华南敌后战场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广东文化抗战,以其火热的斗争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成为点燃民族激情、传播抗战信念的嘹亮号角。这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是一家,同仇敌忾卫中华”的集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广东人民深切的国家归属感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广东文化抗战,根植于岭南文化沃土,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激活华侨华人的庞大资源,通过艰苦卓绝的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生动实践。经过烽火岁月淬炼的丰厚岭南文化与华侨华人家国情怀,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需牢牢把握的力量源泉。
(作者系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国史博士后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22VMZ0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