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暨南要闻
暨南大学赴始兴县调研并举行“双百行动”结对共建联席会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 文:李伟苗、杨双瑜 图:杨双瑜 发布日期:2025-07-28 阅读量: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7月25日至26日,暨南大学副校长张小欣一行到韶关市始兴县调研并参加暨南大学、始兴县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以下简称“双百行动”)结对共建联席会2025年第二次会议。韶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沈河民,始兴县委书记华关等市县领导,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梁仲景,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侨联副主席、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罗定出席会议。

会议现场

结对共建联席会上,沈河民对暨南大学在“双百行动”中给予韶关市和始兴县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充分肯定双方在教育、医疗、产业等领域的丰硕合作成果。他指出,今年是“百千万工程”迈向“三年初见成效”的决胜之年,任重道远,希望暨南大学继续发挥科研、教学、医疗、校友资源等多方优势,结合始兴县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积极牵线搭桥,助力更多优质项目落地韶关和始兴;深化“双百行动”的县校对接机制,开展多元化、多领域的合作共建,助推始兴县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他期望始兴县主动加强与暨南大学的对接,聚焦实际问题,狠抓工作落实,为县域发展汇聚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撑。

张小欣表示,自“双百行动”启动以来,暨南大学与始兴县始终秉持“县域所需、高校所能、双向奔赴、融合共进”的理念,围绕“双百行动”的七大主要任务,在多个领域深入合作,助力始兴县“百千万工程”,尤其在医疗共建、农文旅融合赋能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初步成果。立足“百千万工程”新三年提升期,学校将继续根据广东省“1310”具体部署及“双百行动”要求,将学校医疗、人才、科研优势对接地方需求,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双百行动”共建结出更多硕果,为始兴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暨南力量。

华关以“全员出动,鼎力相助,多点并发,硕果累累”高度总结了暨南大学的帮扶成效。他表示,对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始兴将认真梳理、积极采纳,携手暨大抓好工作落实,希望校地双方紧扣“县域所盼、暨大所长”目标定位,继续巩固共建成果,在多领域多层次共谋共促,共同孵化更多有创意、高质量的共建项目,在产业发展、医疗共建、教育帮扶、文旅宣传等方面继续深化合作,推动校地合作结出更多硕果。

暨南大学护理学院院长、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张晓慎汇报了医疗共建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中医学院院长朱晓峰汇报了中医共建计划。广东省名中医、暨大中医系首任系主任沈英森分享了50余年的从医经历,并表达了共建深化中医药资源合作的期盼与展望。与会人员肯定了校地合作成果,围绕深化产业、医疗、教育、文旅宣传等领域合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联席会上还举行了“暨南大学名中医工作室”揭牌仪式,“骨科、心内、普外、肿瘤”专科联盟揭牌仪式,始兴县明德中学明德广场捐赠仪式,始兴中学“上床下桌”学生寝具捐赠仪式。

“暨南大学名中医工作室”揭牌仪式

联席会前,张小欣一行到始兴县罗坝镇上营村调研,考察了暨南大学义诊现场,慰问了当地困难群众和学校“百千万工程”青年突击队师生、“忠信笃敬班”学员,并展开了亲切交流。此外,还参观了“双百行动”两周年展览,听取了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汇报,调研了始兴县南瓜王国项目基地、“快乐东方”农文旅项目、明德中学明德广场建设。

25日晚,张小欣一行还调研了满堂客家大围,并出席了“九龄诗韵 围楼始兴”2025年广东(始兴)围楼文化旅游周启动仪式暨张九龄诗词奖、“满堂杯”书画赛颁奖仪式。活动中,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纵向帮扶驻始兴县工作队、暨南大学“双百行动”驻始兴县服务队联袂出品,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文化创意设计研究中心创作的全国首部围楼主题动画片《始兴方围三小只》正式发布。由始兴县联合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举办的“满堂杯”学生书画大赛也举行了颁奖仪式,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获奖作品在满堂客家大围进行了专题展览。

暨南大学团委书记伍秀君、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钟春生、中医学院党委书记金学刚、艺术学院院长朱圭铭,以及党委组织部/机关党委、党委宣传部、医学部等相关同志及中医学院、护理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等相关师生参加了相关活动。

今年是暨南大学始兴县“双百行动”共建两周年。两年来,暨南大学以“县域所需、高校所能、双向奔赴、融合共进”为宗旨,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技与资源优势,助力始兴县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农文旅融合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其中,聚焦始兴特色产业,推动“张九龄宰相粉”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助力建成2条现代化生产线,年产能提升至650万公斤,将带动产值突破5500万元。推动教育医疗下沉,通过实施“1+2+N”柔性共建模式,通过派驻专家挂职、设立名医工作室、共建专科联盟、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举措,推动始兴县人民医院专科能力不断提升。暨大师生累计服务4.38万小时,投入超300万元;校友与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灾后重建等近100万元;捐建光伏项目、充电桩等,年增村集体收入10万元。

责编:李伟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