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品味教学”第55期暨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讲座顺利举办
供稿单位:本科生院教师发展中心 文:刘骏骁 图:王雯珂 发布日期:2025-07-08 阅读量: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7月4日下午,“品味教学”第55期暨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讲座在石牌校区教学大楼A518室顺利举行。本期活动邀请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广教授和宛硕副教授,以《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为例,从理念到落地,分享学院对“人工智能+课程”的探索,详解课程智慧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讲座由本科生院教师发展中心、医学部、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共同主办,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黄俊卿主持,吸引了三地五校区线上线下教师的热情参与。

王广首先系统分享了学院在人工智能赋能医学教育的探索与阶段性成果。他表示,学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的结构性影响,第一时间响应学校号召,制定并发布了《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育教学行动方案(2024-2028)》,明确了学院“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分步推进路径。随后,学院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结合课程建设现状,优先选取了《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生理学》等6门基础较好的核心课程,率先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改革,成功建设成为学校首批“AI课程群”。未来,学院将循序渐进,在首批AI课程群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拓展应用,逐步实现学院所有课程的“人工智能+”转型升级,最终建成系统完善、特色突出的智慧教学体系。

宛硕则进一步聚焦2025年医学联盟示范案例——《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AI+融合创新路径,系统全面地展示了AI赋能课程建设的完整实施流程。他着重介绍了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五个一”核心框架:构建一组结构化知识碎片库、绘制一张智能化课程知识图谱、开发一款交互式数字人助教、建设一套完整的智能教学体系以及打造一个多功能AI工具箱。基于该框架,他详细阐述了课程AI化建设的关键实施环节和典型应用场景,并展示了团队针对学生使用AI智能体前后学习效果的对比调研数据及深度分析结果。

讲座结束后,现场教师就AI技术工具选型、跨学科课程整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等问题进行了热烈交流。不少教师表示,报告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一线教学改革经验,也为今后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提供了清晰路径和可借鉴的范式,希望未来能进一步了解AI在教学评价、学生能力跟踪等方面的应用案例与实操方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暨南大学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育教学行动方案》精神,本科生院教师发展中心将持续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开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讲座,持续挖掘人工智能与教学相融合的优秀典型案例,助力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

责编:常凯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