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者视角
苏运生:在时代浪潮中铸就香港青少年的精神坐标
供稿单位:香港大公文汇网 发布日期:2025-05-05 阅读量:

当前,美国对华关税壁垒构筑起全球产业链的新壁垒,香港这座国际都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全球化转型考验。在这个全球秩序剧烈震荡的时代,香港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培育不仅关乎文化传承的赓续,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主权的捍卫与全球治理格局的深度参与。习近平主席对香港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的殷切嘱托,揭示了在百年变局中凝聚民族共识的时代命题。

历史基因的现代转化

“家国同构”的文化密码深嵌于中华文明的基因序列,从《尚书》“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到《大学》“修齐治平”的演进脉络,构建了独特的价值坐标系。香港青少年需要理解,父辈们在殖民时期坚守的祠堂祭祀、节庆习俗,本质上是对中华文明的精神赓续。这种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呈现出新的形态——深圳科创企业的技术突破与香港金融市场的国际运作,共同诠释新时代的“家国情怀”。

在香港故宫文化展的青铜器前,在大澳端午龙舟游涌‌的竞渡比赛中,历史记忆正转化为文化自信。当西方某些势力试图用关税壁垒割裂全球经济时,香港青少年对中华文明的深度认知,恰是破除文化壁垒的精神利器。这种认知不应停留在博物馆展柜,而应融入创新创业实践,让传统“兼济天下”的胸怀转化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动能。

制度创新的教育实践

香港教育局推行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正在创造性地破解价值认同的时代课题。面对某些国家滥用“长臂管辖”,课程中关于“法治意识”与“规则意识”的培育,本质上是在培养抵御霸权主义的思想抗体。这种教育创新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家国共同体”的认知重构,帮助青少年在关税战等国际博弈中站稳国家立场。

现代公民意识的培育需要突破传统范式。香港青少年既要在模拟法庭中理解普通法传统,也要在国情研修中认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要在金融实训室分析关税战的经济影响,也要在社区服务中体会“家国一体”的社会责任。这种复合型教育模式,才能塑造既有国际视野又具国家意识的时代新人。

全球治理的文明担当

在关税战折射的文明冲突背景下,香港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具有特殊战略价值。作为连接中西的“超级联系人”,他们既要向世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东方智慧,也要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维护国家利益。这种双重使命的履行,需要根植于对中华文明“天下观”的深刻理解——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商道精神到RCEP框架下的贸易规则,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正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香港青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怒斥美式双标,在跨境电商平台的规则制定,都在演绎家国情怀的全球表达。当某些势力试图用保护主义阻隔全球化进程时,香港青少年对“和而不同”理念的践行,恰恰可以为破解文明冲突提供东方方案。这种文化自觉的养成,使他们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参与全球治理时更具战略定力。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香港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培育已超越地域界限。当维多利亚港的货轮穿越贸易战的迷雾,中环的金融精英解读着关税协定的深意,这座城市的年轻一代正在完成从文化认同到文明担当的蜕变。这不是简单的身份回归,而是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更是中国智慧对全球性挑战的积极回应。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香港青少年厚植的家国情怀,终将成为破浪前行的精神罗盘。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研究员、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编:常凯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