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暨南大学“双百行动”项目纪实】“筑梦南屏”实践团——以“融媒+”赋能南屏文旅产业
供稿单位: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5-04-25 阅读量:

2024年12月27日,由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团委组建的“筑梦南屏”实践团的《寻“南”绘梦——“融媒+”赋能南屏文旅高质量发展》项目,从全省1.4万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最终入选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100个优秀品牌项目名单。


创新融媒实践,助力文化“出圈”

“筑梦南屏”实践团在南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筑梦南屏”实践团跨学院和专业招募成员,按运营、媒体、调研三个职能方向进行面试选拔,最终组建了一支11人的团队。2021级国际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南屏村“百千万工程”青年突击队队长郑乔予表示,在日常观察中,南屏村拥有丰富的醒狮、粤曲、茶粿等非遗文化,但因缺乏突出亮点,还未被大众熟知。

团队计划借助新时代的融媒技术与手段,以更具趣味性和亲和力的方式讲述南屏村的文化故事,推动传统文化以崭新形式重焕生机。郑乔予期望团队能化身文化的“翻译官”,将古老的文化故事巧妙转化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表达形式,让南屏村的文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4年4月,“筑梦南屏”实践团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团队先在网上广泛搜索,确定多个文化挖掘方向,后与南屏社区深入对接。社区提供资料与古籍电子版档案,内容涵盖名流名录、抗日事迹、饮食文化等。7月,“筑梦南屏”实践团在南屏村展开为期一周的调研实践,工作分为“融媒+调研”两大板块。

来自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团队副队长韦萱介绍,团队借助融媒推动南屏村文化发展,关键在于深挖特色,确定适配传播形式。团队成员学科多元、技能多样,创新不断,结合节日策划视频,制作创意茶粿视频,绘制南屏社区形象IP,助力南屏村打入市场,贴合社区需求,助力南屏村文化传播。

追溯抗战史,体悟非遗情

“筑梦南屏”实践团开展调研访谈

在调研南屏村历史文化时,郑乔予通过社区工作人员联系到原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大队长郑汝森的后人并展开采访。交流中,老先生分享了诸多抗战细节,“与课本知识相比,面对面交流的感受截然不同”。粤语交谈期间,团队被抗战的艰辛和先辈抗争精神深深打动,也意识到不少历史尚未充分传播,“这也坚定了我们继续做这个项目的决心”,郑乔予坚定地表示。

韦萱回忆,村里的婆婆们手把手教团队用南屏村特有的芸香草制作茶粿。“制作完成后,大家一起在小院里喝百合粥、品尝自己做的茶粿,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魅力。”

实践团队员还体验和学习了粤剧经典《帝女花》,对粤曲的独特韵味有了深刻体悟。南屏曲艺社由南屏社区牵头创办,至今已成立27年,成员多为退休老人,伴奏、唱曲技艺娴熟。郑乔予回忆,社内汇聚众多老一辈艺术人才,在政府支持与自发组织下,每周定时开展培训创作,氛围浓厚。采访中,唐师傅“有海水处有华人,有华人处有粤曲”的感慨,令团队印象深刻。


双百助推乡村发展,擘画南屏文旅新篇

“筑梦南屏”实践团在南屏曲艺社合影留念

“文化不仅能带来愉悦,还可以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抓手,借助文化推动经济等其他方面的发展。”通过参与项目,韦萱对南屏村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她表示,通过运用融媒模式进行推广,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不仅要深入了解文化内涵,更要探索新形式将其呈现给大众。

郑乔予说,参与团队实践为其提供了多元视角,得以接触课本外的真实社会,挖掘诸多鲜为人知的文化与人物精神,实现和南屏村当地民众的连结。从线上资料收集到线下调研,从陌生到熟悉南屏村,再传递当地优秀文化,“这是极有价值的经历,会成为我们人生的珍贵记忆。”

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通过整理超过12万字的文献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人物访谈、分析160份相关数据,最终产出2.4万余字的调研报告,依托融媒体矩阵和青年联动共建机制,推动了文旅方案的实际落地。项目获得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14次聚焦报道,累计曝光量超过26.4万次。

未来,“筑梦南屏”实践团将锚定南屏村文旅发展,以数字人文与“融媒+”深挖文化资源,以历史人物与传统文化为核心传播南屏文化,加强线下交流,策划戏剧节等活动并制作IP周边,推进大学生与南屏村共建,深入贯彻“青年+社区”模式。同时,制作文创礼盒,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推动南屏文旅产业发展,持续助力南屏村文旅迈向新高度。

 

(党委宣传部 学生记者 黄炜彤 陈哲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