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乐霞,在邓丽君、刘德华歌声中长大的印度尼西亚(以下称“印尼”)90后华人,2016届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赴河北师范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蒋乐霞回到印尼雅加达达国新雅学院开启本土汉语教师职业生涯。秉持“汉语+”的教学理念,蒋乐霞教授科目涵盖汉语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工作地点跨越半球,授课对象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全面覆盖。
蒋乐霞个人照
“希望印尼人通过我有限的经历看到不一样的中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屏幕的那头,蒋乐霞正在忘情地演唱由印尼民歌配调后的《静夜思》,她说这是她教学汉语的“秘密武器”。
娃娃脸,黄皮肤,偏分的黑色长发,笑起来嘴角有两个梨涡……这位年轻的印尼教师长着一张中国人的脸。在中国留学了6年的蒋乐霞现在是印尼雅加达达国新雅学院的一名汉语教师。她既承担汉语课程授课,也做班主任工作,教授的科目十分综合,包括汉语综合课、口语课、听力课等;她的教学对象既有小学生,也有大学生,工作地点更是跨越半球。在达国新雅学院任教时,她教授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2023年,蒋乐霞主动到澳大利亚悉尼教授中文,她的教授对象就换成了小学生。
得益于中国的留学经历,蒋乐霞有独特的教学汉语的“秘密武器”。硕士期间,蒋乐霞的研究生导师仇海平曾用印尼民歌《哎哟,妈妈》配调的古诗词歌曲《关雎》演出,热爱音乐的蒋乐霞也跟随导师登上了CCTV-1《经典永流传》节目的舞台。
古诗词配歌《关雎》创作演出给了她很大的启发。回到印尼,在给不同背景的学生教授中文时,她也陆续创作了一系列以印尼民歌配调中国古诗词的教学歌曲,如用印尼歌曲《Tanah Airku》配调中国古诗《静夜思》。如此新奇的教学方法获得了广大学生和家长们的喜爱,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汉语的热情。“我能够把我在中国学习的知识传递给其他的印尼人,让他们了解中国,我也希望他们通过我的经历——虽然很有限,但是能看到不一样的中国。”蒋乐霞充满热情地说。
蒋乐霞(一排左一)参加《经典咏流传》节目
6年前,将成为教师作为自己职业追求的蒋乐霞临近硕士毕业,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是留在中国教印尼语,还是回到印尼教中文?恰逢一所中国的大学抛来橄榄枝,想要聘请蒋乐霞到外国语学院教印尼语。蒋乐霞很犹豫,但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机会。“留在中国当然也很好,但我更想回到印尼教中文,印尼人更需要我。”
在中国留学6年的经历让蒋乐霞深深热爱着中华文化。回到印尼后,她仍然关注着印尼与中华文化有关的活动。作为在中国留学又回到印尼教中文的老师,蒋乐霞自身就是中印尼文化交流的桥梁。她在印尼雅加达“哥哥姐姐”选美中当评委,将中华传统文化传递给选手、在印尼雅加达“汉语桥”比赛现场看学生们展示古筝、相声、中国舞等文化演出……
蒋乐霞(左一)担任“哥哥姐姐”选美比赛评委
蒋乐霞的“桥梁作用”不局限于印尼,也渴望走向世界。她说:“2018年硕士毕业后我先回了印尼,但一个想法在我的脑海里旋转。走出东南亚,世界其他地方的华文教育是什么样?我真想去看看。”
2023年,蒋乐霞终于鼓起勇气申请了澳大利亚的工作签证,踏出熟悉的印尼华文教育领域,澳大利亚寻找教中文的机会。在澳大利亚工作的一年时间里,蒋乐霞先后在悉尼和珀斯工作生活了半年,既教过小朋友中文,也当过中文志愿者,还参与当地的中文教学研讨会。她在南半球以己为桥,让世界另一端的学子也能感受到中文的魅力。提起这段经历,蒋乐霞心里满是触动:“这一年的经历算是实现我在中国的梦想,就是当真正的‘国际中文教师’。”
然而,蒋乐霞自觉作为一座“桥梁”做得还不够。“作为中文老师,我们不能只是专注于输入中文知识,也需要跟进时代的发展。作为中国与印尼学生的桥梁,我所知道的还是有限,我还需要继续了解中国,就像中国的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回到印尼当汉语教师6年,蒋乐霞觉得还需要继续“充电”,她也去参与华文教师培训,补充新的教学方法,让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改进课堂教学。
“作为一个华人,更应该学好中文”
2012年夏天,作为暨南大学华文教育专业的本科新生,蒋乐霞入住了瘦狗岭,在华文学院度过四年本科生涯。蒋乐霞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同为教师的妈妈激发了她对语言学习的热爱:“我妈妈是英语老师,可能是受到妈妈的影响,我也喜欢学习语言,高中的时候我的汉语课的成绩就比其他科目的成绩还要好,我觉得掌握中文能够对我未来有帮助,所以就决定学华文教育专业了。”
而她对音乐与中文的追求也与家庭氛围分不开。蒋乐霞是生在印尼,长在印尼的华人,自记事起,华语音乐就一直伴随着她成长。“小的时候爸爸特别喜欢听邓丽君、刘德华的歌,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对中文歌感兴趣了。”蒋乐霞回忆道。高中时期,远在印尼的蒋乐霞却和海洋这头的中国学生一样,迷上了周杰伦。华语音乐的旋律不断流淌,流过蒋乐霞的童年和少年,也悄然埋下了她对中文和中华文化的热爱。
高二那年,蒋乐霞获得了来中国参加夏令营的机会,在激动和期待中,她收拾好行囊,在周杰伦“哼哼哈嘿”的歌声中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这也是她第一次踏足这片祖辈曾生活过的土地。在这次旅程中,蒋乐霞的足迹遍布北京和福州的各个角落。长城、故宫、天安门,甚至是崭新的高楼大厦,无一处不让她惊叹。“中国真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那次旅程过后,我就一直想来中国留学,更多感受中国的古老文化与现代时尚。”回忆起十几年前中国之旅,蒋乐霞仍记忆犹新。
蒋乐霞在中国参加夏令营
这趟中国之旅更让她触动的是,在中国街头,除了黄皮肤的中国人,还有许许多多外国人,能在街上与人用流利的中文交谈。她那时想:“外国人的中文都能讲得这么好,我作为一个华人,更应该学好中文。”
学好中文的决心从此扎根在蒋乐霞心中,她在学校学习时读汉语,在补习班补习时也补汉语。终于在2012年,蒋乐霞通过了汉语水平HSK考试,同年,又拿到了国侨办海外华文教育专业学生奖学金,获得了来中国留学的机会。
蒋乐霞的中文笔记
在暨大拿到本科学位后,2016年,蒋乐霞又凭借自己的努力于2016年再次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并赴河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坚定地将“汉语教师”作为她未来的职业。
“暨大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中国”
在暨大念书时,骨子里喜欢文艺的蒋乐霞自告奋勇担任暨大华文学院印尼学生会的文艺部部长。延续着对文艺的喜欢,蒋乐霞参与了不少文艺活动。唱歌、跳舞样样行。她用歌声或舞蹈,将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传递出去,连接起来。
令她印象最深刻的表演是2015年和华文学院的同学一起参加国际土风舞大赛。蒋乐霞和参与土风舞大赛的同学们都不是专业舞者,因老师发在群里的一则招募信息而聚在一起。
蒋乐霞(一排左三)和同学参加国际土风舞比赛
“我很喜欢挑战自己,所以我就去了。”蒋乐霞说。刚开始时大家都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只有不停开会来碰撞新想法。在确定选择印尼传统舞蹈为他们比赛的舞种后,该怎么把印尼舞蹈教给其他地区来的学生们?成了大家最头疼的问题。最后她和同学们决定从视频入手,不断翻看印尼传统舞蹈的视频,边看还边与同学讨论。彼时离国际土风舞的决赛还有两个月,蒋乐霞每天都和同学们在教学楼里排练,开会、看视频、跳舞……虽然很忙,却也乐此不疲。
当比赛正式开始时,站在舞台上的蒋乐霞既兴奋又自豪:“我们准备的时间很长,两个月中基本上每天都会排练,终于最后有了展示的机会,所以我觉得很兴奋。能够用不一样的方式传播我们印尼的文化,通过音乐和舞蹈让其他国家了解我们,我也觉得很自豪。”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蒋乐霞和同学们的努力下,华文学院在那年的比赛中捧回了银奖的奖牌。
蒋乐霞(中间)与暨大老师合影
时常参加文艺演出的蒋乐霞也不曾落下学习。而在一路的学习中,暨大的老师对她帮助最大。当说起印象深刻的老师时,她滔滔不绝,一个一个名字从她口中往外倒,即使已经从暨大毕业将近十年,她仍然记忆犹新。“有堂汉语课,主讲的马新钦老师生病了,但为了让我们理解课堂内容,他还一直在讲台上跑来跑去表演;我们大四时要写毕业论文,在李小燕老师的指导下,我从不知道怎么写,到最后论文拿到了优秀毕业论文。还有很多老师都令我印象很深刻,原谅我无法一一列举名字。”她回忆道。
暨大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分享知识,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老师们对教学的热情感染了她,课堂上那些生动有趣的知识让蒋乐霞不断提升自己,也埋下了她想成为一名教师的愿望:“从那时候起我就觉得当老师很有意思,老师可以分享那么多的事情,能够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活和思维想法,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所以我后来成为一个教师,现在也还继续做这个。”
蒋乐霞(一排右一)在暨大生活
作为一名在暨大学习生活的印尼留学生,蒋乐霞说暨大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一座桥梁就像一个媒介,帮助我们留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蒋乐霞点点头,很认真地说,“未来我希望暨南大学能够在全球的各个角落传播中华文化,发展华文教育事业。不止在东南亚国家,希望在澳洲,美洲,非洲,欧洲都有暨大的身影,或许现在已经有了,但我希望以后能够越来越好!”
未来,蒋乐霞希望将这份对中文的热爱传递下去,通过教学上的不断进步影响学生,吸引更多印尼学生加入华文教育行业。“希望我的学生能够看到我的时候,也像我看到暨大的老师那样,如果他们也有想当老师的愿望,那华文教育就不只停在我这里,更多印尼人就有机会接触到中国。”
责编:常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