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2025年1月11日,由暨南大学牵头,联合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广东省韶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省生态气象中心和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广东省南岭森林大气环境与碳中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南岭大气野外站”),在珠海市暨南大学希尔顿花园酒店隆重召开2024年度学术交流会暨学术委员会首聘仪式。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生态环境厅、韶关市生态环境局、珠海市生态环境局、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澳门海岸带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及共建单位等23家单位共80余人出席会议。
与会嘉宾、领导合影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实验室与平台基地处调研员彭丹主持会议并致辞,强调南岭大气野外站工作环境的艰苦,希望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各级地方政府单位、暨南大学及共建单位支持和保障其长期稳定运行。
吴陆生副处长代表暨南大学对莅临参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对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等单位长期对暨南大学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强调南岭大气野外站是暨南大学获批的首个广东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学校将全力保障南岭大气野外站的长期发展和稳定运行。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罗世衍、韶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彬、韶关市乐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杰、珠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卢晓波分别致祝贺辞,并表达了对南岭大气野外站未来发展的关心和大力支持。
罗世衍分析了当前广东省空气质量形势,指出大气污染控制和减排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工作关键。对南岭大气野外站过去十多年来的工作成绩表示肯定,并表示省生态环境厅将继续大力支持南岭大气野外的发展,希望各合作单位共同努力,推动其建成国家级野外站,助力美丽中国、绿美广东建设。
张杰回顾了暨南大学-乐昌市人民政府共建历程,指出南岭大气野外站落户乐昌是乐昌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乐昌市将组织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维护南岭大气野外站团队在乐昌的科研环境,主动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科研场所、基础设施、土地等要素提供保障,为该站后续的规划建设提供支撑。
领导致辞后,彭丹宣布南岭大气野外站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并邀请罗世衍为南岭大气野外站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远航院士,副主任委员刘文清院士、刘绍臣院士和王伯光站长,以及王自发、王晋年、王新明、王韬、刘菊秀、李芳柏、郑君瑜、范绍佳、高健、龚山陵和曾立民等15位委员颁发了聘书。
罗世衍为南岭大气野外站首届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颁发聘书
罗世衍为南岭大气野外站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随后,暨南大学教授王伯光站长代表南岭大气野外站作《南岭大气野外站2024年度总结与展望的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野外站在观测研究、团队建设、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与展望。共建单位代表,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二室主任陈多宏教授、广东省韶关生态环境监测站吴剑站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张国华研究员、广东省生态气象中心李婷苑科长分别作工作报告,汇报了野外站2024年工作进展及2025年工作计划。
工作汇报结束后,各位委员围绕南岭大气野外站未来的建设发展开展深入讨论,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为南岭大气野外站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次会议旨在总结2024年南岭大气野外站的建设成果,进一步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对野外站的建设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南岭大气野外站将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和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以及暨南大学和各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发挥韶关生态气候优势,提供全方位保障和优质服务,确保各项科学研究顺利实施,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以科技助力美丽中国和绿美广东建设,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作为平台依托单位,陈达院长和马楠副院长出席会议,并表示将全力支持南岭大气野外站未来的建设发展。
责编:常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