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读暨南
暨南教学亮“新招”| 马丽:从毛坯到精装修,一门好课是这样诞生的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 文:张结莹 发布日期:2024-12-26 阅读量:
编者按: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暨南教师团队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为进一步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作用,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暨南教学亮‘新招’”系列报道,聚焦暨南团队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突出事迹,凝练展示教学创新的宝贵经验,以更好地培育和激发广大暨南教师教学创新力,营造崇尚教学的良好风尚。敬请关注。

马丽:从毛坯到精装修,一门好课是这样诞生的

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由化学与材料学院马丽教授担任主讲教师的团队,凭借《化学生物学》荣获全国基础课程正高组二等奖。在马丽看来,备赛历程就像装修房子,“当我们将《化学生物学》课程建设到‘毛坯’阶段时,感觉已经挺好了,但学校专家依然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打磨课程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幸我们团队足够团结紧密,共同熬过这段‘阵痛’,最终迎来‘精装修’的结果。”

经此一赛,马丽深刻体会到以赛促教的意义,“参赛后遗症”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反映在科研与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她说,“以前可能更注重讲课,现在对ppt的美观度也‘挑剔’起来,即使忙碌也要把各项细节做好,对工作的标准和要求更高了。”

马丽教授

以赛促教:直击学科痛点,创建CREAM教学模式

《化学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科学,源于化学和生物学、医学的深度交叉结合,是前沿交叉学科的典型代表。该课程依托我校生物医药“双一流”学科群,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应用化学的高年级本科生核心基础课程,主要强调用化学方法探索生命、解决生物医药领域瓶颈问题,探寻干预和调控重大疾病的化学方法和途径。2008年,《化学生物学》课程团队在学校开设该课程,将这样一门交叉学科的课程讲好意义重大,但并不容易。

马丽所在团队共参加过两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第一次参赛止步于省赛,她清晰地记得,《化学生物学》的授课模式颇有成效且得到了广泛认可,但是在比赛中,团队缺乏教育教学理念支撑来提炼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难以突出亮点。

在学校各领域专家的悉心指导下,课程经过反复打磨,取得显著进步。有一次,一位专家指出化学生物学属于著名的巴斯德象限,即应用推动的基础研究领域。这类交叉学科教学都存在共同的问题,就是缺乏一套高度凝练、可推广的授课模式。马丽与团队老师们广泛搜集资料,将教育学专业知识融入到课程建设中,思路愈发清晰。

随着反复打磨,又有专家指出教学方法的问题。当时团队老师们在兼顾教学、科研、医院工作的同时,仍然积极开会讨论,从下午到半夜,大家集思广益,高效地总结出CREAM教学模式。通过课前临床情景创设(Clinical)、多学科基础知识补充(Replenish)、课中高阶知识梳理(Exploring)、项目驱动知识运用(Application)、课后能力多向拓展(Multiplication),链式教学帮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自驱动的个性化培养和自我拓宽。自敲定CREAM教学模式后,马丽立即运用到课堂当中,一段时间下来,她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我能看到同学们在主动思考,眼里是有光的,他们回答问题更加有新意,让我们充满了教学动力。”

经过实践,CREAM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交叉思辨能力,助力教学内容“交叉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思政融合”的四融合落实,为前沿交叉学科基础课程建设,交叉学科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一条可推广、能复制的道路。

马丽展示CREAM教学模式

数字赋能:15年创新驱动,AI加持赋能教学

为响应国家交叉学科发展需求,学校在2008年开设了《化学生物学》课程。由陈填烽教授牵头,化学、生物、医学、药学多学科背景的拔尖老师们组成教学团队,推动课程建设。自2016年来到暨南大学,马丽就加入到这个团队中,并逐渐成为主力担当。她对课程的发展路径记忆犹新,“这是一个前沿学科,当时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但是课程还是建起来了。好比建房子,我们认为从一片空地到建起毛坯已经很不错了。”

经过教学实践,这个教师团队不约而同地发现了问题,过去他们按部就班讲授知识点不仅花费大量课堂时间,而且难以达到育人效果。“‘毛坯’房不够用了,我们得作出改变。”

该课程从“毛坯”发展到“精装”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突破,就是AI的使用。教学团队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和大语言模型工具,阶梯式提问,在课前掌握疾病→靶点→机制→药物的多学科背景知识主体脉络。这样,宝贵的课堂时间主要用于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老师还会带领学生探讨智能工具的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专业数据库甄别知识、修正知识,弥补大语言模型的不足,培养学生交叉思辨能力。

2023级化学专业的本科生陈静妍认为《化学生物学》的课堂体验很好,充分激发了她的学科兴趣,“在课前借助AI完成知识储备后,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有趣。马丽老师讲到铁卟啉结合氧气,在血液中进行传输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血红蛋白中的铁能否换成其他金属?当时我们议论纷纷,但惯性思维让多数同学给出否定的答案。”结果马丽用实际的例子告诉大家,部分深海生物的血液是蓝色的,因为它传输氧气的血蓝蛋白含有大量的铜。“原来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事物也有其他可能性,这激发了我深入学习的动力。”

AI的加入不仅改进了授课方法,还推动了教师团队教育理念的重要调整,对学科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了更深入的考量。

马丽为同学们上课

育人实效:深化产学研融合,推进协同育人

经过十多年的交叉学科研究和教学探索,《化学生物学》课程团队持续投入大量精力建设课程相关资源,并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体系,在教材、线上教学资源、平台资源以及产学研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课程获得了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省在线开放课程、省一流课程等荣誉,团队成员也陆续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目前,《化学生物学》课程团队打造了校级“卓越未来化学生物学家”创新人才孵化基地;建设省级和校级化学生物学实践基地6个;并以自主科研孵化企业为支撑,在本省市级单位以富硒产业为基点,稳定展开乡村振兴活动;有效地助力双一流学科建设;《化学生物学》慕课入选大湾区在线开放课程和省一流课程。

为了更好的培养交叉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化学生物学》课程实现线上自主学习、线下理论授课与实践学习的统一,依托教学团队自主孵化的科技创新企业、服务的企业、医院资源等,定期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学习,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行业前沿与需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学习。马丽认为,“通过交流,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这个学科的应用情况,大家感到震撼,发现专业知识是有用的,甚至是可以救人的。这样不仅能够开阔视野,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自驱力。”

当提到课程建设最重要的意义,马丽认为化学生物学为育人提供了一个出口,“它为原本化学专业的同学提供更多未来选择,拓宽了就业方向。”

无机化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陈茗凯学习了《化学生物学》课程后了解到化学知识可以融入生物体观察以及干预疾病的发展过程,激发了浓厚兴趣,尚未明确职业规划的他找到了未来发展方向。毕业后,陈茗凯获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并投入到临床医学流动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从化学到临床,当他看到自己的研究能切实帮助病人缓解痛苦,干预疾病时,他感到非常振奋与激动,更加积极投身相关研究。

马丽与学生合影

打磨出精装课程的马丽对教学工作的要求更高了,她在比赛中看到《化学生物学》与全国一等奖课程的差距,认为还需要精益求精。未来,她将带领团队在课程建设中凝练思政主线,从多个方面培养有使命感、责任感、工匠精神的交叉学科原创型拔尖人才,激励学生利用化学生物学的知识参与到科技兴国、助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之中。

一门好课不仅在于传授知识点,还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让他们明确未来发展目标。随着《化学生物学》课程建设更上一层楼,马丽的课堂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如今,她更喜欢在课上抛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生物学学科、教师团队、与学生们都在一次次的灵魂拷问中走得更高、更远。

为支撑教学改革,团队成员注重夯实基础,成员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及奖励20余项。《化学生物学》课程系列创新举措获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广东省赛一等奖(特等奖)、省一流课程,校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责编:李伟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