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暨南要闻
第三届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颁奖大会暨“人工智能+”方言学前沿论坛举行
供稿单位:文学院 发布日期:2025-07-18 阅读量: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7月10日,第三届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颁奖大会暨“人工智能+”方言学前沿论坛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举行。此次奖项共评选出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提名奖3名,著名语言学家、暨南大学教授詹伯慧现场为获奖者颁奖。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崔颂东,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蒋述卓、党委副书记夏泉,评审委员会成员、中国社科院教授张振兴出席会议。

当天伯慧先生也迎来了95岁生日。他表示,虽然自己一只眼睛看不见,走路也不方便,但心一直在激动之中,看到了“继往开来”,“任何事业往前发展都需要继往开来”。他希望詹伯慧语言学奖能一直办下去,以让更多人看到语言学发展的希望。

颁奖仪式现场

奖项推动我国语言学研究事业发展

夏泉介绍了暨南大学中文学科近年来的发展和成就。他指出,暨南大学中文学科历史上名人辈出,学术薪火相传,铸就了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深厚的人文理念和学术传统。詹伯慧语言学奖的评审对语言学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并为繁荣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事业作出了贡献。

崔颂东介绍了广州市社科联在方言保护与科技融合方面的实践,及与暨南大学在粤语基础研究、粤语语料库共建等领域的合作情况。他指出,方言学与现代科技融合、粤语+人工智能的跨界创新是方言保护的有效路径。

蒋述卓认为,詹伯慧教授深耕语言学数十年,其方言调查教材影响深远,成暨大“大先生”,他的奉献精神感人,用积蓄设奖,生活简朴却倾囊支持学术,他的学术坚守与育人精神值得后辈永远学习。

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云飞介绍了暨南大学文学院的科研情况。他表示,詹伯慧虽已高龄仍然耕耘不息,为我国方言学事业躬行不辍,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张振兴、文学院教授邵敬敏也发表了感言。

评审委员会主席李宇明宣布获奖名单,詹伯慧向获奖者颁奖并赠送纪念品。其中,暨南大学教授甘于恩凭借《广东粤方言地图集》摘得一等奖,该著作作为历史上首部粤方言地图集,以150余条语音、词汇、语法特征,系统呈现了广东粤方言的地理分布与内部差异,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复旦大学教授陈忠敏、暨南大学教授陈晓锦、湖北大学教授周赛华分别获二等奖,其成果涵盖语音演变理论、海外粤方言研究、明清等韵图发掘等领域。复旦大学教授黄河、北京华文学院教授李春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丹获提名奖,展现了方言计量学、跨境濒危语言研究等前沿方向的新探索。

第三届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获奖名单

2020年,詹伯慧拿出毕生积蓄50万元,捐资设立了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奖项每两年评选一届,旨在奖励在中国语言和汉语方言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语言学研究,今年已行至第三届。

学者齐聚“人工智能 +”方言学前沿论坛

颁奖仪式后,以“数智时代汉语方言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主题的“人工智能+”方言学前沿论坛举行。学者深入探讨方言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路径。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在论坛上同步发布了《方言语音声调数智平台》,并展示了“方言语音合成系统”“方言语音声调图谱数字平台”等“人工智能+”的创新成果。

陈忠敏以“论语言发音和感知的音征多维性特点及其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为题,提出了创新性术语“音征”;周赛华阐述了《明清等韵图新探》中明清等韵图上的新研究成果;甘于恩以汉语方言地图集为例,系统论述了汉语方言地图集的战略意义与学术价值;南方科技大学教授李蓝聚焦方言处理系统的使用,展现“汉语方言处理系统(南科新一版)”的用法。现场多名青年学者聚焦汉语方言研究,从语音材料、变音来源等方面作报告。

广东省社科联二级巡视员何方俊,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规划部部长陆璐,暨南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梁燕、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杨杰、文学院党委书记魏霞以及各高校专家学者、政府机关和语言学行业的校友、文学院师生等逾百人出席论坛。

本次大会及论坛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党委、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办。

责编:陈国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