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中华文化在泥土中萌芽,中华民族在田野间成长。乡村不仅是安居乐业之地,亿万人口的“粮仓”,更是讲述历史、传承文化、延续记忆的重要载体。乡村振兴既要发掘物质资源也要守住精神内核,统筹兼顾。
罗浮山东北部,山环水绕,浮云悠闲,深入谷地便是酥醪村。28000亩的山地绵延,1000亩的耕地错落其间,下辖15个自然村。村中山水养人,积淀着千年古韵,道教、儒家、客家文化流传至今。今年7月,暨南大学“融媒菁英班”赴惠州市博罗县长宁镇酥醪村开展农文旅融合发展调研,深入田间地头体察农文旅融合为酥醪村落带来的新生机,记录一个传统村落是如何找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并尝试打造自身专属“名片”。
活态传承,高效保护,建设文化产业
相传在秦始皇时期,方士安期生曾来到罗浮山采药炼丹。在此期间,安期生不仅采药炼丹,还用山泉酿酒。这种酒具有独特的风味,被形容为“酥为醪之味”,酥醪村由此得名。千年岁月并没有让酥醪村的水土失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孕育了酥醪村的特色美食——腊肉、艾粄、米酒、仙人菜、豆腐花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抓住这些资源优势,加强对非遗产品的保护、宣传和推广,致力推动其产业化、商业化发展,努力将其打造成酥醪村旅游一大亮点,帮助农产品更好地走出大山。
以艾粄为例,最初艾粄只是酥醪村清明前后一个传统小吃,如今已经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走上网络走近大众,成为当地村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艾粄制作门槛较低,掌握起来比较容易。最开始制作艾粄选用的是当地生长的野生艾草,现在也有农户开始种植艾草,这便延长了艾粄制作的产业链条。现在全村现已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参与到艾粄制作的产业链中,其收益占据全村整体收入的三分之一。每年新春政府还会牵头举办艾粄节来宴请远道而来的宾客,节日上还有村民制作的腊肉、米酒、甜茶等,让游客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酥醪村的风土人情。
销售非遗农产品不仅是在分享美食,也是在传播文化。一家专门制作艾粄的门店店主黄连群说道:“艾粄是我们家乡的农产品的特色,我们想把它带出大山,给更多的人品尝。艾草的味道,我们是真材实料的”。
不过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也遭遇了瓶颈。暨南大学“融媒菁英班”成员们走访了村民、商户,开展了深入的调研访谈。调研显示,目前村内兜售的特产大多是村民自己生产或找工厂代为加工的,效率慢,成本高,保质期短,卫生安全存在隐患。目前酥醪村也正积极探索从粗放生产到大规模、精细化生产过渡转型的新路径来推动当地经济提效增收。酥醪村主任高校亮表示,这些传统特产美食暂时还没有提到药食同源方面,所以不能大规模生产,如果以后放开药食同源这一块的话,或许就能实现大规模生产,更加能带动村民致富。”
融媒宣传,紧跟时代,打造独特名片
网上曾流行过这样一句话:“陶渊明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种下了隐居的种子”,对于山川河海、草木鱼虫的亲近和对超然物外、远离尘嚣的向往仍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白居易《中隐》诗云:“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酥醪村则是位于“朝市”和“丘樊”之间,虽在薄雾轻云,层峦叠翠之间,但距离惠州市区只有1.5小时左右的车程,从广州开车过去也只要2小时。在酥醪村内不仅可以溯溪玩水,还可以参观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为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所建的酥醪观。酥醪观虽几经兴废但仍香火不断。来酥醪观祈福上香,脱去“久在樊笼里”的疲惫,感受道教文化的飘逸洒脱也成为了来访游客的热门项目。
酥醪村在罗浮山中不是最知名的村落,这样一处“桃花源”之所以可以被人们知晓离不开媒体的宣传。酥醪村采用“传统+现代”的方式多角度宣传村庄自然和人文资源。首先是利用互联网吸引来游客,针对现代生活重压下人们的焦虑心理,抓住游客对乡村的美好想象,村政府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官方媒体有针对性地介绍酥醪村的特色资源。一些民宿和农产民·老板也会开设淘宝网店、在微信、抖音等平台发布视频来招揽生意,加强了酥醪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过通过调研和采访发现,酥醪村的农文旅发展缺乏宣传意识,宣传力度不足,大部分是个人将信息发布社交平台,缺乏有组织、有规模、成体系的宣传。
想要实现乡村文旅“破圈”传播并非易事,这种“数字+文旅”的营销新模式遭遇了一些难题。通过调研和采访发现,酥醪村的农文旅发展缺乏宣传意识,宣传力度不足,大部分是个人将信息发布社交平台,缺乏有组织、有规模、成体系的宣传。存在缺乏融媒人才导致宣传效果欠佳、缺乏创意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强、缺乏热点使得宣传范围受限等问题。面对酥醪村对外宣传方面的痛点、难点,长宁镇党委宣传委员朱文斌表示:“县里面会整体通过有实力的公司或者策划团队打造传统文化和特产,帮助大家去做内容,把能力给提升起来,要把酥醪村的名气给打起来”。不过酥醪村凭借淳朴乡风、丰富美食、特色节日等加强与游客的情感链接,让实地游玩的人们自愿成为酥醪村的“回头客”和“宣传员”。如今,酥醪观、酥醪甜茶、酥醪菜、酥醪酒无不被烙印上“酥醪村”的印记,成为吸引游客的特色名片。
一体推动,多方统筹,调动各方资源
酥醪村镶嵌在罗浮山北麓,且位于博罗县、增城县和龙门县三县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它拥有更多可调配的资源。酥醪村所在的长宁镇依托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国家级非遗百草油、省级非遗风湿膏药、市级非遗豆腐花发展成大规模的文化产业,为酥醪村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提供了成功经验。
走在酥醪村的街头,小到小卖部,大到饭店都可以看到“客家婆豆腐花”在售卖。小小的一碗豆腐花里可见农文旅融合的“大文章”,长宁镇党委宣传委员朱文斌解释道:“一产是从种植管理大豆开始,了解种植行业;二产是拥有整个华南片区首条全区全自动化机器生产线;三产是结合旅游产业,游客听到我们的客家风景区,可以了解我们的文化,也可以了解豆腐花如何生产。同时我们那里还有客家非遗,客家民族风情,可以了解我们客家人的生活”。
在未来,长宁镇将会投放更多资源帮助酥醪村发展,重点解决其周末经济、基础设施落后、缺乏专业团队等问题。不仅仅是将长宁镇、罗浮山现有产业“授之以鱼”地给到酥醪村,而是“授人以渔”地帮助酥醪村因地制宜,发掘当地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延续性文化产业。
同时,酥醪村还有望和周边地区加强合作,互通有无。酥醪村高校亮主任发出邀请,希望跟周边村子的农产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整体打造出旅游景点。“共享的资源可以集中利用起来,这对村民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君子和而不同”,各村应当避免同质化现象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但同时也不能闭门造车,应当在加强交流合作中努力促成双赢局面。
责编:李梅
-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