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6月30日下午,我校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举办了“新质智能,脑启领潮”人工智能与脑科学前沿论坛。本次论坛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特别是脑与认知启发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此次论坛特邀了多位在人工智能与脑科学领域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包括华南理工大学俞祝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吴奇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蔡宏民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阳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周郭许教授和电子科技大学徐鹏教授。参加本次论坛的还有我校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李哲涛教授及30余名师生,本次论坛由计算机科学系主任龙锦益主持。
李哲涛致欢迎辞,回顾了学院的发展历史,并强调学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高峰领域的学科布局,是学院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他希望通过此次论坛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院在人工智能与脑科学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华南理工大学俞祝良教授带来了题为“稀疏贝叶斯学习在端到端脑电图解码中的应用”的报告,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提升脑电图解码的准确性与效率。他介绍了一种新颖的端到端脑电图解码算法,通过使用低秩权重矩阵编码时空滤波器和分类器,并在一个原则性的稀疏贝叶斯学习框架下进行优化。该算法不仅能够在高度噪声的EEG数据中有效泛化,还能够学习最优的超参数,以贝叶斯方式对模型进行惩罚。这一突破性研究不仅推动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也为脑科学研究和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吴奇教授作了题为“面向国防重大型号的空中加油关键技术研究”的报告,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先进的人机协同技术,提高空中加油任务的安全性和效率。他详细介绍了空中加油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并展示了其团队在自动化控制、实时数据处理和人机协同操作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空中加油的成功率和安全性,还显著提升了任务的执行效率,为国防科技的进步贡献了重要力量,体现了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
华南理工大学蔡宏民教授作了题为“多模态生成式AI助力肿瘤精准诊疗”的报告,深入探讨了多模态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展示了这一技术在提高诊疗精度和个性化治疗方案中的巨大潜力。他的研究成果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尤其是在多模态数据的集成分析和生成式模型的应用方面,显著提升了诊疗的准确性和效果。这一创新性的研究不仅为肿瘤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人工智能在医学应用中的广泛前景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阳教授阐述了“面向重大脑疾病的脑机交互技术研究进展”,介绍了最新的脑机接口技术如何应用于重大脑疾病的治疗,推动了脑科学与医疗技术的深度融合。该研究不仅展示了脑机接口技术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也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促进了脑疾病治疗的个性化和精准化发展。
广东工业大学周郭许教授带来了题为“张量表征学习:模型、算法及应用”的报告,详细探讨了张量的定义、基本操作及图表示方法,介绍了主要的分解模型,并深入分析了基于张量分解的表征学习方法。他还介绍了Tensor Train与Tensor Ring模型的结构和特点,展示了它们在多任务学习和数据补全中的应用。周教授还展示了张量分解技术在各大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进一步彰显了张量学习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中的重要性和潜力。
电子科技大学徐鹏教授分享了“智能人机交互中的关键技术研究”,详细讲解了脑网络技术如何通过分析和解码脑电信号来实现更自然和高效的人机交互,特别是在情绪识别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徐鹏教授强调了脑网络在理解和解读大脑活动模式中的关键作用,展示了其在促进人机协同工作和增强用户体验方面的潜力。他的研究团队开发了先进的算法,能够准确识别和分类用户的情绪状态,这在医疗、康复和娱乐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汇报结束后,李哲涛对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此次论坛作为谋划学科建设、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的重要举措,期待能够激发更多的思想碰撞和创新成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他指出,此次论坛不但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让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够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思想,同时也为大家激发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提供机会。他希望大家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能够继续保持创新精神,为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责编:李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