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暨南大学举办“赢在创新”第十九季总决赛
创新力量生生不息 科技之光熠熠生辉
供稿单位:本科生院教务处 发布日期:2024-07-02 阅读量: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6月13日下午,由本科生院教务处主办的“赢在创新”暨南大学创新大赛第十九季总决赛在石牌校区举行。经过分期赛的激烈角逐,共有10支实力强劲、创意新颖的队伍脱颖而出,站上总决赛的舞台。总决赛参赛作品涵盖传统人文、现代医疗、乡村振兴、科技民生等主题,经过路演角逐、专家点评和交流等环节,最终评出2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以及“最佳项目奖”和“最受欢迎奖”。

地下金龙:“地龙+”引领中药种养富农

为推动中药助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解决野生地龙资源匮乏、价格上涨等市场供需问题,地下金龙团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开发了“地龙+”中药种养富农模式联农助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团队提出以公益提供地龙蚓苗、公益提供“地龙+”中药种养服务、公益对接药企为农户搭建销路三大环节为核心的公益助农方案,探索总结出了一套从技术保障到产业升级,再到搭建销路的公益助农模式,并向全国推广,实现中药富农。在专家点评环节,评委对项目给予高度认可,并对项目的全产业链条发展规划进行提问。负责人王术表示,项目目前仍专攻上游养殖部分,对于项目副产品的加工以及与药材结合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攻关。项目最终获得特等奖、最佳项目奖与最受欢迎奖,成为本场比赛的最大赢家。

项目展示

“智护伙伴”:智能脑控机器人引领无障碍生活

项目团队以“脑电相伴,共创无障碍未来”为宗旨,设计了一款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的脑机接口(BCI)为控制系统的智能辅助机器人。该机器人可通过接收使用者下达的指令实现与环境的远程交互,帮助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对物品的运输、抓取和存放,提升生活质量。在专家点评环节,评委就机器人对物体的识别和抓取的精确度提问。项目负责人曾博升表示,机器人目前可实现对物体数量的识别以及抓握等基本操作,但对于复杂的机械动作,如拧开牙膏盖子等精细动作仍待进一步完善优化。项目最终获得特等奖。

项目展示

橘悦佳品:基于互联网模式振兴化橘红产业

橘悦佳品团队扎根茂名化州,瞄准化州橘红产业“种植缺章法”“炮制缺办法”“销售缺想法”三大痛点,通过与化州农科所联合研发推广新型种苗、新型炮制设备,与暨南大学食品实验室联合研发新型橘红衍生产品,对接企业合作销售的一体化模式,以科技文化赋能乡村,以互“联网+”模式开拓橘红振兴之路。在专家点评环节,评委就项目下一步发展规划进行提问。项目负责人李昱凝表示,项目团队已和企业初步接触,未来计划与校内外机构开展深度合作,通过“金融+中药”模式将化橘红推广至全国。项目最终获得一等奖。

项目展示

面向手势识别的柔性应变传感器

为更好地实现人机互动、虚拟现实互联,项目团队研制了高稳定、高灵敏特征的传感器,并基于此设计出穿戴式柔性传感系统。该系统可实现无感、舒适、便捷的实时监测与分析,在人机交互、助残业务、康复训练以及运动检测等场景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在观众提问环节,现场观众对项目的竞争优势表示好奇。项目负责人莫朵朵表示,项目产品的功耗较小,且克服了其他产品不够亲肤、难以长时间佩戴等问题,满足市面上对此类产品的大部分需求。项目最终获得一等奖。

项目展示

“榄·活”:非遗广州榄雕守望者

“榄•活”项目组以“弘扬非遗文化,传承榄雕技艺”为宗旨,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通过“商业+公益”的运营模式,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收益反哺。项目在商业上开创榄雕系列文创、校地联合开展榄雕课程与体验活动,创新传播方式;在公益上开创“榄雕进校园”模式、实施义拍义卖、建立数字化模式,促进非遗广州榄雕的活态传承。在观众提问环节,现场观众希望项目组分享项目的缘起。项目负责人赵诗敏表示,在探访曾氏榄雕基地时他们发现,基地内的榄雕雕饰精美但纹样却略显过时,项目组因而决定将榄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并向年轻人推广,致力开拓榄雕新市场。项目最终获得一等奖。

项目展示

“赢在创新”暨南大学创新大赛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平台,自2013年4月启动以来,已举办19季共88期,630余项项目参赛,15000多人次直接参与,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创新创业场景的平台。各项目团队在“赢在创新”这一舞台上彼此切磋,思维碰撞。这些项目从校园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不仅展现了我校学生的创新风采,也彰显了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丰硕成果。

责编:杜明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