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读暨南
暨南党员风采 | 花金苓: 从“花先生”到“花会长” 为党育人传播中华文化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 文:何泳陶 赖桂筠 苏倩怡 图:杨知怡 温嘉炜 受访者提供 视频:杨知怡 温嘉炜 阚宇轩 李轩淇 刘心怡 发布日期:2024-03-21 阅读量:
【编者按】回望历史,一代代暨南人坚定加入党的队伍,奋发图强、砥砺前行,让党的光芒薪火相传、熠熠生辉。值此中国共产党暨南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暨南党员风采”系列报道,聚焦暨南老中青三代优秀党员代表,以文字、图片、视频多种形式,展示他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履行党员庄严使命的先进事迹和时代风采,激励全校广大党员干部以他们为榜样,提升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爱校荣校的使命感、责任感。敬请关注。

春日早晨,暨南大学附属中学原副校长、离退休书画协会会长花金苓正如往常一样在家练习书法。当她抬头稍作歇息,目光触及面前贴满书法作品的墙时,思绪飘到了那远在海外的那间同样贴满书画作品的教室。去年7月,77岁的花金苓带暨南大学离退休书画协会成员组成志愿服务队,远赴老挝万象寮都公学开展义务书画培训,在异国他乡的方寸教室中播撒中华文化火种。

在职时,“花先生”扎根基础教育三十载,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无数;退休后,“花会长”潜心练习书法,践行党员使命,远赴海外传播中华文化。“虽然我的党龄只有二十年,但我花费了三十多年坚持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一心向党一辈子。”花金苓感叹道。

  

(花金苓)

躬耕教育三十余载

“如果有下辈子,我还选择当老师”

“能一辈子跟年轻人在一起,那我永远是年轻的。”花金苓怀揣着这样一个朴实的念头,在1969年初下乡插队时走上了农村民办中学的讲台。尽管当时的教学条件并不优越,月工资只有10块钱,但凭着对教学的热情,花金苓“干得津津有味”。听课的学生也很喜欢这位年轻的“花先生”,认为她讲课清晰易懂。

1970年在扬州师范学院培训后,花金苓回到了江苏宝应县曹甸中学教书。开学报到时,花金苓看到很多学生用自家的农产品来抵扣学费,甚至还有学生利用课间搓草绳来赚伙食费。“学生这么辛苦,你能不教好吗?”同学们求知若渴的样子激励了她的教学热情,“我都觉得我知识不够了,于是拼命地自己学习啊,一边教一边学。”

调回南京后,花金苓在中学继续从教十年。为了更好地照顾在香港的家里人,1985年花金苓随先生来到广州定居,成为了暨大附中的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她注重通过巧妙的方式耐心引导学生。为了提高学生读写能力,花金苓提出让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然而部分学生却因为没写过日记不会写、不愿意写。

面对这种状况,花金苓坚持每天布置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写作,同时要求学生每周让她检查是否完成日记。这时,又有学生提出意见:老师看我们的日记,不是侵犯隐私吗?花金苓便与学生商量,“老师不看内容,尊重你隐私,只看你写了没有。”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写作水平直线上升,花金苓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也多次位居天河区榜首。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表现,她担任了附中副校长一职。

退休后,在校领导牵线下,花金苓和先生作为国侨办公派老师到老挝万象的寮都公学任教。由于语言环境差异,如何给华人学生上中文作文课,成了一大难题。第一次布置写作文,大部分同学都无从下手,交不上来作业。到了作文课上,好几个同学围着她边写边问。两节课下来,花金苓累得头上冒汗、口干舌燥,心想,“这哪里是学生写作文啊,是我带他们写呢!”但是,看到学生们渐渐学会了中文写作,花金苓喜出望外,疲劳感烟消云散,“我累一点没啥!”

(花金苓讲述在寮都中学任教的往事)

从农村到城市、从南京到广州、从广州到万象,花金苓在她三十余载的教学生涯中,始终怀揣一腔热忱,以耐心和巧思在基础教育岗位上无私地奉献着。她在回忆录中写道:“30多年了,桃李满天下,我倍感自豪与骄傲!我不后悔当了一辈子老师,如果说再有下一辈子,那么我还是选择当老师!”

结缘书法十来年

“我天天与书法和字帖对话”

作为一名在语文教学领域深耕三十余载的老教师,花金苓回顾教学生涯时谈到,在过去,书法这一重要中华文化元素鲜少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这令她感到惋惜。2006年,花金苓退出杏坛,在暨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成立的“老干大学”与书法邂逅。在那里,她第一次执起了毛笔。如今,她已练习书法10余年。

习书法者,得笔墨纸砚相伴,便可独享一段宁静、忘我的书法时光。“我天天与书画和字帖对话,一个人在家也不会感到孤独,习练两、三个小时也不累。”花金苓笑着说,练习书法时,她总会打开家中电视机播放新闻节目,但“练习书法到入神时,连平时习惯追看的电视新闻也不知道讲了什么。”

花金苓钟情山水,也通过书法寄寓自己内心对大美河山的情感。不久前,花金苓和家人前往东北游玩,返程后,她在一幅10米长卷上写下了自己的游记,并与“老年大学”书法班的老师、同学们分享。众人皆为花金苓所遇所得触动,称赞花金苓擅长“学以致用”“书为心画”。

秉持着“让年轻人学习书法”的理念,花金苓循循善诱自家外孙学习书法、爱上书法。一开始,枯燥重复的练习让外孙坚持不下去。花金苓见状,便向外孙提议,让外孙在自己练习书法时帮忙抽纸。外孙觉得这个过程很有趣,便答应在一旁帮忙。每完成一幅作品,花金苓便把它贴在书架旁的画板上反思不足,一遍又一遍重写,直至满意。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外孙,外孙也开始认真练习,还将书法发展为自身的一项特长,这一切让花金苓倍感骄傲。

花金苓日复一日的练习结出硕果,她获得了中国书画飞天奖、三十省区市中老年书画联合大赛一等奖、“兰亭杯”书画大赛银奖……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个人得奖没有意思,我不如把大家组织起来‘玩’吧!”于是,在花金苓的带动下,“老干大学”书法班的老师们兴致盎然,认真打磨作品,为参加书法比赛做准备。最终,暨南大学离退休书画协会连续四年获得全国老年书画协会书法大赛先进组织奖。

(暨南大学离退休书画协会获中国书画飞天系列海选大赛先进组织奖)

选任暨南大学离退休书画协会会长后,花金苓还定期组织成员们携书画作品开展交流会、请名家开展讲座。平日里,他们配合离退休工作处访问养老院并赠送书法作品;每逢新春佳节,他们也给学校周边的居委会义务写春联、送“福”字。

岁序更替,书法艺术完全融入了花金苓的生活之中,花金苓也怀着一腔热忱,担当起传播书法艺术的使命。

一心向党一辈子:

“要不遗余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尽管党龄不到30年,但入党申请书花金苓却写了30余年。小时候家里揭不开锅、吃不饱饭,在党的政策资助下,家里的孩子都能够读小学、读中学、读大学。这一步步走来,花金苓深知其中的不容易,也对党一直心怀感激。高中一毕业,花金苓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因为是侨眷及有海外关系,她未能如愿获批。但信念坚定的她坚持不懈地写申请书,前前后后写了30多年,终于在暨南大学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一名党员,从基础教育岗位上退下来的花金苓又承担起了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今年7月,花金苓带领一支由暨南大学离退休书画协会成员组成的志愿队来到老挝万象寮都公学开展义务书画培训。

当花金苓重新踏入寮都中学这个曾经任教的地方,映入眼帘的就是“学好普通话,四海为一家”的标语,在异国旧地看到这样浓厚的学中文的气氛,花金苓深受震撼,“一进去就很感动”。考虑到当地学生的书法基础,花金苓决定先从最基础的握笔教起,并形成一位老师在讲台上讲,其他老师在台下辅助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于是上课时,每一位老师们都沉浸在课堂中,没有人中途离开,这让寮都中学的副校长不禁感叹“中国来的老师真是厉害,上课就是上课的样子。”被老师们的认真感染,放学后主动留下来参加兴趣班的40个学生,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学习着中国书法和绘画,都不愿意缺席如此有趣的书法课程。

(花金苓在寮都中学的书画兴趣班上课)

经过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学生们从没见过毛笔、不会握笔,到能自己创作书画作品。书画兴趣班结束那天,大家在花金苓的提议下把原本挂在教室四周的老师们的作品取下来,换上了学生们的作品,“这些学生都觉得非常光荣,因为自己又会写中国字又会画中国画了,都抢着拍照。”

(墙上挂满了老挝学生们的作品)

暑期兴趣班告一段落,但花金苓希望中国书画文化能在寮都中学接续传承。花金苓和寮都中学的校长商量后,决定在学校成立一个书画兴趣班,用一间教室作为书画活动基地,另外聘请专门教师进行教学,同时暨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赠送了教材和文房四宝等一批学习用品。至此,中国书画文化的种子在老挝万象这个异国他乡生根发芽。直到现在,花金苓还心系着远在老挝的书画兴趣班,规划着给他们更多支持。

在成为党员的近30年时光里,花金苓始终信念坚定,自觉担负起党员使命,身体力行传承传播中华文化。她寄语青年,要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乐于从最基层、最末端干起,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遗余力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做一个对党和国家有用的人。

采写支持:离退休工作处

责编:苏倩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