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读暨南
暨南党员风采 | 沈英森:“我的一生努力做到三个坚持 ——初心、信仰与事业”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 文:丁嘉昱 阚宇轩 苏倩怡 图:胡杨 范逸 李轩淇 受访者提供 视频:胡杨 范逸 李轩淇 刘心怡 发布日期:2024-03-20 阅读量:
【编者按】回望历史,一代代暨南人坚定加入党的队伍,奋发图强、砥砺前行,让党的光芒薪火相传、熠熠生辉。值此中国共产党暨南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暨南党员风采”系列报道,聚焦暨南老中青三代优秀党员代表,以文字、图片、视频多种形式,展示他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履行党员庄严使命的先进事迹和时代风采,激励全校广大党员干部以他们为榜样,提升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爱校荣校的使命感、责任感。敬请关注。

初春的早晨7点,82岁的暨南大学中医学系创始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教授沈英森来到诊室,穿上白大褂,开始出诊。这是他一天的开端,也是他五十多年来无数个早晨的缩影。行医一生,他早已习惯且享受着这样的生活。

“我初心未变,一生都热爱着中医事业,一直履行着党员使命。”沈英森话语坚定,“趁着现在身体还不错,多为病人做些事,这是我莫大的荣幸,万万不敢白白在家浪费时间。”回首来时路,老党员沈英森始终坚定地捍卫着入党初心,践行着共产主义信仰,为中医事业不懈奋斗。

  

(名中医沈英森)

(沈英森被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

出身中医家庭,他立志行医入党报国

以始为终,行必所至。1941年,沈英森出生于广东潮州。他的父亲是当地一名极受群众欢迎的医生,也是当时第三届潮州镇(县级)人大代表:医术精湛,一双妙手救治病人无数;医德高尚,贫富贵贱永远一视同仁;当时挂号费只收一毛钱,帮穷困的病人支付药费......父亲仁爱无私的行为和恪尽职守的品德,沈英森看在眼里,也记在心底,以此作为自己行为遵循的标准和学习的榜样。

在沈英森的成长岁月里,除了父亲对他影响深远,还有一位比他年长12岁的大哥,对他的信仰筑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地下团的一员,大哥总是会向沈英森讲述党的事迹、歌颂党员精神,带他了解并学习党的进步思想。在大哥的影响下,沈英森逐渐对党产生了感情。

一九四九年后,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沈英森愈加信任党、热爱党。“那时候的潮州,社会非常廉洁清明,干部也十分朴素,而且治安大为改善。以前经常有小偷光顾,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使开着大门睡觉也无须顾虑。那时的我就觉得,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为人民的好政党。”从那时起,入党报国的种子在沈英森的心里深深埋下,并在往后的岁月里悄然萌芽、成长,激励着他成为党的坚定拥护者和忠诚信仰者。

怀着这样的憧憬,沈英森刻苦学习,不断前行。1956年11月,15岁的沈英森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一名光荣的团员。面对高考,他怀着为党为国的“一颗红心”,做好了考上便读中医学院,考不上就跟着父亲学习中医的两手准备。高考结束,沈英森如愿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开始系统学习中医。

在六年的大学时光中,沈英森刻苦学习本领,用辛勤与汗水浇灌中医梦想。前三年的时间里,他每天埋首学习,扎实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打牢后,他又按照学院的安排,用半年的时间到当时的潮阳县中医院进行实习,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他还担任了级主席、副书记等学生干部,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组织领导能力,增强了他的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让沈英森想要入党追求更大进步、做出更多贡献的念头也愈发强烈。

1965年,沈英森在当时的英德县实践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获得党支部通过。后续由于返校等原因,工作队党委让回校后再决定。这次的波折,并没有浇灭他心中的热情。沈英森以更加严格的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他坚如磐石守住入党初心。

不忘初心终圆梦,他深入群众为民治病

1968年,沈英森被分配到韶关市南雄县白云公社的栏河卫生所工作。卫生所位于偏远山区,工作条件艰苦。“那时我们看病,从卫生所出发到最远的一个大队,要翻过好几座山,爬六个小时。为一个病人看病,往往需在当地住上一晚,第二天才能回来。”但沈英森没有丝毫抱怨,很快便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在此期间,沈英森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医术愈发精湛,深受群众信赖。

刚到栏河卫生所时,有位病人因病痛整夜遭受折磨,痛哭呼号。沈英森在问清病情后,当场拿出一根六寸长的银针为他进行针灸治疗。经过治疗,病人的疼痛得到缓解,并可以下床正常行走了。了解到病人家中贫困,沈英森慷慨解囊,为他买了三服中药,还送钱让他回家。

一名8岁的孩子患亚急性肝炎,昏迷六天不醒。当时的南雄县人民医院组织全院大会诊,希望找出治疗方案。经过一番讨论,众人最终决定采纳沈英森的建议。然而由于患者口部紧闭迟迟无法吃药,沈英森便用胃管灌药的方法帮助患者服药。“到了凌晨四点,患儿排出半盆烂便后,就开始高烧,全身发黄。这时我松了一口气,这说明患儿身体里的病毒爆发出来了,病情也就会得到缓解。”回想起往事,沈英森眼含笑意,深感欣慰,“曾经的孩子,现在也应该60岁了吧。”

(沈英森为病人把脉)

中医梦想已然实现,但沈英森没有忘记从小就立下的另一个志向。于是,他再次申请入党,并最终于1970年6月25日在南雄县白云公社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沈英森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当地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和党组织的充分认可,他被多次评为当地的先进工作者,并在县里作为优秀代表进行广播讲话。

“从递交入党申请书起,经历了5年之久。虽然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但我一直坚信党的正确与伟大,所以我从来没放弃,一直坚持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沈英森坚定地说。

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此时沈英森已经成为当时南雄县人民医院的一名中医。秉持着“一个人看病再好,也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培养更多中医人才,壮大中医队伍,才能造福更多群众”的理念,沈英森进入教育行业,来到暨南大学任教。

筚路蓝缕创立中医系,他践行誓言为党育人

在暨南大学,沈英森担任中医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专门负责对外培训,致力于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他曾出任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德国中医诊所的驻地医生和顾问,用中医治疗方法帮助了许多外国友人。“我们在国外也很受欢迎,有些人甚至从800公里外赶来看病。”他的学生也遍布世界各地,尤丽娅便是其中一位。

跟随沈英森学习中医知识后,尤丽娅回到德国家乡成立了自己的中医诊所。诊所成立初期,尤丽娅因仍对部分中医知识感到困惑,未能很好地解决病患的问题,便邀请老师沈英森来到诊所“坐阵”。在那一个月时间里,沈英森白天担任诊所顾问,晚上为尤丽娅讲课解惑。直到现在,尤丽娅的诊所仍在营业,并因其治疗效果良好,得到了当地人的好评和欢迎。

(沈英森和德国学生尤丽娅的合影)

在此过程中,沈英森越发深刻地感受到,世界正在经历对中医药文化由陌生到了解,再到喜欢和热爱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让沈英森萌生了创办暨南大学中医学系的想法,“既然有这么多外国友人来进修,如果有个中医学系,培养我们自己的,尤其是港澳台的学生,让他们走出去,壮大中医传播队伍,岂不是更好?”

想法一经涌现,便迅速在沈英森心中生根发芽。1989年至1996年,在这七年的时间里,沈英森为创办中医学系不断奔走奋斗。写报告,找专家评审,在学术委员会上做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他执着又耐心地完成一项项繁琐复杂的工作。最终,在学校的支持下,暨南大学中医学系于1999年正式开始招生,沈英森任系主任。

(沈英森获评广东省优秀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称号)

经过多年发展,中医学系扩大成为本、硕、博培养点兼具的中医学院,在编教师也由最初的七人发展为如今的八十多人。在此过程中,沈英森始终不渝为“尽自己的能力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的初心使命奋斗着,真正肩负起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

在从事教学科研之时,沈英森也始终奋战在临床一线。他每天接待大量病人,最多时一个上午便达到了七十多号。看着病人痊愈,沈英森心里感到十分欣慰和高兴。“我曾经治好过一个18岁的女孩子,后来她23岁结婚时,还特意来门诊给我送喜糖。这件事我一生都不会忘记。”

(沈英森广东省获评2001年“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现在,即使是退休之后,这位耄耋老人依然坚持每周出三次诊。他说,“能为病人做些事,让老百姓在需要的时候能得到我的治疗,这让我充满成就感,也是我践行初心的体现。”

在沈英森的家中,挂着一幅华佗画像,他希望借此勉励自己不断精湛医术,治病救人。最近,他将自己多年来治疗肺结节的经验总结成一个处方,分享给自己的学生,希望后人能在中医道路上走得更远。

(沈英森与华佗像)

“我的一生努力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初心,坚持信仰,坚持事业。坚持初心,是指我坚持当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坚持信仰,即我始终信仰共产主义,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坚持事业,即我将用一生奉献给我热爱的中医药事业。”这是沈英森对过往人生的总结,他也希望以此与当代青年共勉。

采写支持:离退休工作处

责编:苏倩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