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点,天空破肚,Augustine K.Ballah的闹钟响起。在中国,他是神经外科医生白君。晨光透过玻璃窗停留在白君的书桌上,桌面是一大叠的印刷纸,黑褐色皮肤的手指翻过,这是白君今天需要处理的几台手术的资料。
远赴万里 来华求学:“我是利比里亚第二位神经外科医生”
白君来自一万五千公里外、位于非洲西部的国家利比里亚。作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利比里亚和中国有不少合作项目。白君从罗伯茨国际机场飞来广州,该机场的升级改建在2019年完工,是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的重点工程之一,也是中国与利比里亚合作共赢的成果。
在利比里亚,神经外科领域人才短缺,全国只有两位医生可以进行专业手术。作为利比里亚第二位神经外科医生,2019年,在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中非神经外科培训项目的赞助下,白君来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神经外科专科医生培训。
对中国,白君并不陌生,他的医学梦想正是在中国一步一步实现的。2011年他首次来华,进行一年的汉语学习,随后在河北大学医学院进行本科学习。在中国的学医经历为白君的医学素养打下了坚实基础,毕业后,他回国从事外科手术,并师从当时利比里亚唯一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如今再次来到中国,与中国顶尖的医生们交流与学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他感到无比荣幸和愉悦。
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进修很顺利。面对会说中国话、穿着白大褂的黑人医生,这里的患者显然早已习以为常。换药、上药,白君的动作熟练,一气呵成;手术室里,他运用扎实的专业技能帮助一位位患者赶走病魔;病房里面,他奔走于各个病患之间,用专业和笑容治愈每一位患者。经过相处,甚至有病人指定要这位黑人医生给自己做检查,这是对白君的莫大肯定。
(白君在早会进行案例分享)
每每聊起这个故事,白君就忍不住笑意。从小乐于助人,在心中播种下治病救人的种子,他为此付出了超越同龄人的努力。利比里亚的医疗依旧处于发展阶段,作为利比里亚神经外科领域的第二位医生,他明白自己身上担负的重任。
据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向宇介绍,神经外科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学习的知识点多、亚专业多、培训周期长。同时,判断和治疗需要扎实的知识技能和综合应用的基础。而不得不提的是,神经外科是医疗行业非常重要的领域,在该领域正出现越来越多的患者等待治疗,社会需求显著。
培养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并非易事,白君坦言,在自己国家,神经外科的培训机制并不成熟,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给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了非常肥沃的土壤,有许多实践机会,也让他获得许多优秀老师的耐心指导。
“未来,当利比里亚的人们聊起我,就一定会聊起中国,聊起暨南大学。”对白君来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他求学历程中最重要一环,是一株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必不可少的雨露滋养;是越级而上必不可少的长藤;是跨越自我、真正成就自我的关键。手术间外每一次的准备,都是一次庄重的仪式,每一场的手术,都是对他的锻炼和磨砺。
用自己的故事激励他人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
在中国的求学经历,极大锻炼了白君的中文中国水平,他跟同事们开起玩笑来也毫不逊色。“在中国生活十多年,其实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了。”白君感慨道。
不论是中国话还是中国胃,白君都适应得很好。来中国以前,白君曾在互联网上搜索中国的相关信息,得知这是一个有着许多省份、许多民族和许多高楼大厦的国家。那时的他还以为,每个中国人都会功夫。说起功夫,白君笑道:“来中国后我才知道并不是这样,我也会在互联网平台分享在中国生活的经历,帮助大家认识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白君在进行手术)
在社交网站脸书上,白君以“一个神经外科实习医生的生活”为名,分享在中国进修学习期间的经历。他分享自己的学习工作,从早晚班、日常的手术、每周的组会学习到与教授学者们的交流讨论;分享与同事的合照与趣事,表达自己的赞赏与情谊;分享在中国参与的专业学术会议,探讨神经外科的最新发展现状;分享在中国取得的成就,出版书籍、获得培训证明等。
白君把自己作为故事主体,向世界展示真实的在中国经历,“看得越多,知道的就越多,眼见才为实。感谢中国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们,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他在社交平台深情感慨道。
(2021新年白君分享在华学医感受)
外国人在中国学医,也许会担心各种跨文化问题,白君骄傲地说:“我就是一个在中国的外国医生,其他人看到我可以胜任,都会受到鼓励。”无疑,白君就是一个行走的、鲜活的中国故事,在中国求学、生活的经历,已经化为白君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未来这位在利比里亚闪耀的神经外科医生,一定会继续讲述他和中国的故事。
带回中国经验 发展本国神经外科领域
在进修期间,白君不仅积极投入到日常的学习和手术中,还与导师王向宇教授一起讨论书籍《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用英语》编写的规划和进度。这本合著的书籍是关于医学常用术语的中英文翻译。一方面,在与中国同事的日常工作相处中,一些医学术语在语言上没有被规范应用,相关的翻译工作对于中非及其他中外交流合作很有益处;另一方面,中国的一些医学学术作品也可以打破语言的隔阂,被传播得更远,使更多人受益。今年3月,该书籍举行发布会,目前已印刷投入市场,受到医学生的广泛欢迎。
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白君不仅需要实践的锻炼,还需要时常阅读相关的学术书籍,他常常在晚上下班回家后阅读材料到11点。但更多时候,白君要携着月色而归,10或11点结束手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也是常态。在路上,可以看到广州最繁华地区珠江新城的华灯初上、车水马龙。漫步在这座现代化的城市里,他时常会想起远在故国的家人、等待着他帮助的病人。
(白君参加学术讨论会议)
在利比里亚,白君作为第二位神经外科医生,受到全国相关领域的医生、学子的关注;来向白君求医的许多患者,也知道这位医生正在一万五千公里外的中国进修,将带着最新的经验和技术回国。
白君曾跟着利比里亚唯一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实习,每天的手术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医院外是排着长队等待病床、等待救治的患者,超负荷的工作和超量的病人每天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而在中国,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他目睹了现代化医疗体系的运作,了解了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学习了系统的神经外科知识、进行了充分的实践锻炼。白君认为,这些中国方案都是值得自己国家学习和借鉴的。
(白君回国工作)
把中国智慧带回自己的国家,是白君除了回国从医外更大的抱负。他想要把利比里亚的神经外科领域发展起来,不断培养人才,救助更多的人。“我觉得中国给留学生很多机会,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和学习中国是怎么发展的,怎么让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好。”
目前,白君已经结束在华的专科医生培训,回到利比里亚用专业知识救助病人。正如10月9日利比里亚总统所言:“利比里亚愿加强与中国关系,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白君正是中利合作结出的一朵灿烂之花,将把雨露洒在利比里亚的大地上,让更多人受惠。
供稿单位:新闻中心
策划:杜明灿
文:学生记者 廖璜
视频剪辑:陈艺铭 采访:廖璜
海报:萧莉蓁
责编:杜明灿
-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