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科研
我校李丹教授团队与汕头大学詹顺泽合作在Angew. Chem.发表C60饱和配位的铜(I)富勒烯配合物研究成果
供稿单位:化学与材料学院 发布日期:2023-09-28 阅读量: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近日,汕头大学詹顺泽副教授和暨南大学李丹教授研究团队在C60饱和配位的铜(I)富勒烯配合物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图1),相关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doi.org/10.1002/anie.202312698),并被选为热点论文。

1991年,Pt-C60配合物结构的确定给确认C60分子结构提供了直接证据,为富勒烯C60的发现获得1996诺贝尔化学奖奠定了坚实基础。C60分子上有30个C=C键,如何充分利用将其球面多配位点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是合成化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

图1C60分子饱和配位的C60@Cu30核壳结构

C60分子是一种具有30个配位点的高对称性球形配体,如何充分利用其高对称性和多配位点这两个特点,制备出结构新颖的金属富勒烯配合物,是该团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自2020年起,该研究团队就提出了利用C60分子表面30个C=C键作为配位点合成C60@M30核壳结构(图1)的设想,希望实现C60分子饱和配位。前期工作已经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其中包括24核铜(I)富勒烯配合物及其区域异构体C60@Cu24(J. Am. Chem. Soc.2020, 142, 5943-5947; Chem. Commun.2022, 58, 5470-5473)等,离其饱和配位只有一步之遥。

近期,该团队以Cl-作为单原子桥连配体,以苄胺为辅助配体,制备出了首例内嵌C60分子的C60@Cu30核壳结构(图1),实现了C60饱和配位的神奇梦想。该结构是基于五层开普勒型氯化铜(I)富勒烯配合物(Angew. Chem. Int. Ed. 2023, e202306748),显示出C60分子极较强的配位作用和模板效应。

在该配合物中,8个独立的Cu3单元被36个Cl-桥连,形成一种常见的rhombicuboctahedron (rco)型Cu24多面体,这种Cu24多面体通过Cu(I)与24个C=C配位覆盖在C60分子表面(图2a);C60分子上的6个残留C=C分别与6个Cu(I)配位,每个Cu(I)与分别与两个苄胺N原子配位(图2b),圆满地完成了C60的饱和配位(图2c)。

图2 由Cl桥连的C60@Cu24(a)和N配位的C60@Cu6(b)两部分构成C60饱和配位结构(c)。

在30个Cu(I)的最外层,由36个桥连的Cl和12个N原子构成了一种由48个顶点、138 个边和92个三角形面构成的简单多面体(图3)。该多面体被M. O’Keeffee命名为ccf(图3c),其对偶多面体被命名为fcc(图3d),都被收录于RCSR网站(https://rcsr.anu.edu.au/)。

图3 三层核壳结构图(a, b)和最外层的ccf多面体(c)及其对偶多面体fcc(d)。

与以前报道的五层开普勒型氯化铜(I)富勒烯配合物相似,这种饱和配位的氯化铜(I)富勒烯配合物也呈现出黑色,其吸收光谱覆盖整个可见光区及近红外光区。理论计、超快瞬态吸收光谱和光热转化实验,都验证了这一光吸收的过程。

本工作充分利用C60球形分子拥有30个双键的特点,首次制备了富勒烯饱和配位的核壳结构C60@Cu30,实现了C60饱和配位的里程碑进展。以C60为核心的氯化铜(I)富勒烯材料对可见光甚至近红外光有较高的吸收效率,为开发以高效金属富勒烯光功能材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供稿单位:化学与材料学院

文、图:詹顺泽

校对:刘学

责编:苏倩怡

初审:李逸凡

复审:陈填烽

审核发布:李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