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事荟萃
暨南新青年丨北大直博!这位暨南学霸真帅!
信息来源: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3-07-10 阅读量:

他绩点排名专业第一

斩获清北复交等5所名校的offer

已推免至北京大学(直博)攻读研究生

他就是

化学与材料学院

2019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

杨祎楠

图片

(杨祎楠)

自律与坚持是他大学生活的主旋律

高考报志愿时,杨祎楠的志愿都是和化学相关的。

高中时期,他就对化学十分感兴趣,并顺利拿下浙江省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预赛一等奖。高考后,他如愿进入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学习,他的“化学梦”终于有了一片安放的小天地。

刚刚脱离高中万事都被老师安排时间和任务的阶段,杨祎楠意识到,大学时间虽然看似富裕且自由,但真正想要学到东西,还需要合理地安排好学习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应用化学专业课繁多,知识点艰深,期末考试每学期都有六七门难啃的“硬骨头”。“大学课程覆盖面广,知识点密集,以往需要三年来学习的课程如今只是一个学期。”面对突然提高的课程难度,杨祎楠调整了自己的作息方式。没课的时候,每天早上7:20,杨祎楠会准时起床洗漱,赶在8点图书馆开馆时进馆学习,晚上9点结束学习。这样规律的学习时间极度考验自律能力,但为了追求自己定下的目标,杨祎楠将这个作息坚持了三年。在他看来,“看着事情一点点被做完的感觉非常美妙。”

大学三年里,陪伴杨祎楠时间最久的就是图书馆。“我基本每天课余时间都待在图书馆。”学累了抬眼看看日落,走出图书馆吹来的风夹杂着嬉闹声,夜晚闭馆时月光洒落在书本上……与图书馆的点滴早已镀上了迷人的滤镜,在杨祎楠的大学生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

(杨祎楠生活照)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他用实际行动“弯道超车”

大一上学期,杨祎楠的平均绩点是3.7,位列班级第四,在很多人眼中,这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成绩,但他更下定决心继续超越自己,“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他不断鞭策自己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寒假正是弯道超车的好时候,在假期,他就找来下学期课程的ppt和学习资料,抢先一步预习下学期的学习内容。刚开始的学习注定困难重重,没有老师的讲解,一眼过去全是复杂的公式和定理,晦涩的知识常常让杨祎楠摸不着头脑。好在网络上有大量丰富的课程资源,有了网课的“助攻”,杨祎楠“超车”更快了。

“因为提前的预习,正式上课时我发现真是轻松无比,对知识点的理解也会更深刻。”一步快步步快,凭借着勤勉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杨祎楠在大一下学期绩点就位居第一,并一路保持,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

除了预习,科学有效的复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杨祎楠的方法论里,除了传统的研读课本、背诵知识点,多做习题才是巩固知识的法宝。对于化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四大化学、结构化学、仪器分析等,老师布置的课后习题只是最基本的部分,要想取得好成绩,书本中每一章习题甚至是网络上能够找到的相关习题,都需要进行练习。繁多的练习任务最好跟随课程逐步进行,而不是全部放在期末周积压解决。

图片

(杨祎楠生活照)

有志者 事竟成

他一下拿到5所名校的offer!

从杨祎楠加入宁国宏老师的课题组开始,他的科研之旅便开始了。在课题组里,他像海绵一样吸取着知识,主动和学长学姐交流,询问实验技巧。“科研工作汇报的规范、科研成果的合理展示、团队共同协作,这些都是我一步步在课题组里面学到的。”

他的课题组主要实验地点是在石牌校区,而他本人上课则是在番禺校区,为了兼顾学习和实验,他需要频繁坐校车在两校区之间穿梭。

“通勤时间虽长,但能学到东西,累并快乐着。”杨祎楠笑道,越是辛苦的日子,回忆起来总会带着一丝清甜。实验室的瓶瓶罐罐、校车的摇摇晃晃、曾经觉得块坚持不下去的日子,都隔着时空化作了珍贵的礼物,它们有的是一张张竞赛奖项,有的是一份份结项证明,而有的,则已经化作了筋骨和血液,成为了杨祎楠身体的一部分,支撑他走向更远的未来。

图片

图片

(杨祎楠获奖证书)

前期积累的成绩优势以及获得的各类奖项加持,杨祎楠在大三下学期顺利获得推免资格。

他报名参加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名校的夏令营,他说,“最困难的时候是参加北京大学夏令营的时候。”北京大学夏令营时间和期末考试重合,且北大要求严格、竞争激烈,一度让杨祎楠有些忐忑。学院的老师和师兄送来了及时的帮助和贴心的支持和鼓励,让杨祎楠振奋信心,并取得了北京大学夏令营的优秀营员。

最终,杨祎楠获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5所名校的offer,其中3所都提供了直博的名额,反复权衡之下,杨祎楠选择了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图片

(杨祎楠保研录取页面截图)

阶段性任务完成了,杨祎楠想对暨南的学弟学妹们说,“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_LUeUiKVzHLk-3rI5BhcQ

(文/学生记者 刘芸丽 图/受访者提供)

责编:苏倩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