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广东省关于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深入调研考察广东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发展状况,在暨南大学“双百行动”始兴县服务队和始兴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的统筹和协调下,8月30日-9月2日,“暨南大学‘党建+安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党建引领安全发展与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调研实践队及“党建引领社区安全,赋能百千万工程”实践队(下称“突击队”),由暨南大学湾区国际智慧应急与安全发展研究院院长、党的建设与公共安全治理研究院院长卢文刚带队,前往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及隘子镇开展调研帮扶工作。

始兴县是盛唐名相张九龄、明朝户部尚书谭大初、抗日名将张发奎和数学家朱熹平的故乡,古称“粤北粮仓”,今誉“南岭明珠”,是联合国正式认定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中国围楼文化之乡”。隘子镇系始兴县辖镇,位于县域西南部,面积323平方千米,下辖1个社区、1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隘子圩,距县城62千米。
据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隘子镇发展一靠“旅”,二靠“农”。在农业领域,又可分为以“宰相粉”为代表的面食,和以“冬菇”“灵芝”为代表的食用菌。香菇,是始兴县久负盛名的山珍特产之一,是“粤北香菇”的正宗代表,隘子镇常称“香菇”为“冬菇”。不同于一般香菇,隘子香菇的香味特别持久。
镇党委副书记黄楷俊谈及隘子镇发展菌类种植的历史,在深化种植业发展时,隘子镇从外地引入香菇,却发现外来菌种出现了基因逃逸现象,隘子镇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保住了珍贵的自然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隘子镇的山林就是乡村振兴最大的宝库,必须要提高品种保护意识。下一步,隘子镇将继续拓宽食用菌种植路径,加码布局食用菌产业全线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
为了探索农旅结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隘子镇积极为特色产业赋予文化内涵。在清化粉的加工厂外,“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唐诗名句为工厂附上一层淡淡的乡情诗意;走访张九龄故居,清幽雅致,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与周边山水相得益彰,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唐代贤相隔空对话。目前,隘子镇“以宾客满堂,诗画隘子”为主题,把历史文化、乡愁记忆和群众所需所盼相结合,大力推进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进一步提升圩镇整体“颜值”和联城带村功能“里子”,有力带动全镇农文旅产业发展。

文化内涵的充分挖掘,也为张九龄宰相粉产业的规划、建设、培育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建设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目前,该县有成规模的“张九龄宰相粉”加工企业3家,加工作坊50多家,年产量300多万公斤,产业聚集效应初显。
“突击队”随后来到位于隘子镇满堂村的客家大围考察。大围是岭南客家民居中风格最典型、建筑规模最宏大的围楼建筑,是民居建筑中“方围”系列的典型代表,享有“岭南第一大围”“粤北第一民宅”的美誉。由隘子镇的望月楼向大围望去,山峦围楼尽收眼底。在围楼内部,是别具一格的宁和风彩。《始兴方围三小只》的吉祥物向游客耍闹卖萌,光光滑滑的鹅卵石依然静静躺在青苔之中,国潮气息的灯笼点缀着庭院天井,暨南大学学院的摄影展览为古老的走廊平添一份现代艺术的别样风彩。企业负责人向“突击队”表示,目前,围楼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加强宣传力度、探索商业化运作模式,在全国首部围楼主题实景动画《始兴方围三小只》的成功经验之上,通过多媒体渠道孵化围楼文化视听作品,为围楼文旅注入全新活力。

在隘子镇,为预防、监测全镇突发灾害风险隐患情况,镇下辖各村采取轮班执勤制度,发现烟火即刻记录报告;针对滑坡高风险地段,各村干部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在即将发生灾情时提前动员群众,及时转移可能的受灾人群。沙桥村村委会官玉朋主任向调研队讲述了自己一天三次上山灭火的经历,同行的镇党委副书记感慨:“后面我才知道这个老大哥上了三次!”。危机时刻,更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竭尽所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第一线预防灾情、控制灾情,践行应急责任担当。


“突击队”此行既是调研交流,也是与镇村干部、企业管理者和村民研讨,接下来,“突击队”将根据考察调研过程中了解的相关情况,“始兴所需,暨大所能”,持续跟进隘子镇党建引领农文旅融合发展情况,结合专业所长,为推动隘子镇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科技、安全、资源支持,贡献暨南师生的力量。
(2025-09-11)
原文链接:https://www.nfncb.cn/a52280/52280.html
责编:李伟苗
#li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