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国辉在做讲座。
首个全国科普月,一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或走进党政机关、学校和企业,或借助互联网等传播平台,为社会公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两院院士是科普的重要力量,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深入浅出,在全社会激发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他们创新形式,让科普的声音传播得更广更远。
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3位院士,看他们在科普现场为大家带来哪些精彩讲述。听他们谈谈,科普工作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编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教授苏国辉
科普的意义首先是点燃兴趣
本报记者姜晓丹
【人物小传】
苏国辉,1948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从事哺乳动物视觉系的发育、可塑性及再生研究,1985年首次通过外周神经移植方法实现成年哺乳动物的视网膜节细胞长距离轴突再生。
问:您和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损伤修复”,请问“神经损伤修复”的机理是什么?
答:近年来,我们团队围绕“神经损伤修复”开展科研攻关,重点解决临床中枢神经损伤“难以再生”的难题。我们以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视神经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视神经的“微环境”,激发受损视神经的再生能力。目前,我们已在动物身上完成视神经再生实验,下一步计划推进临床试验。
问:您是何时开始做科普的,科普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大约在六七年前,我开始做科普。科普内容随着时间和受众需求不断调整。在科普中,我会给大家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跟中小学生讲解我的研究方向。比如,我会讲在读博士时如何从“重复实验”中找到突破点,如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告诉同学们,科研不是“一步登天”,而是在慢慢摸索中突然遇到惊喜的过程,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韧性。
近些年,我特别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在科普中加入了主动调节情绪的“干预方案”,比如运动、光疗、社交互动等。我常鼓励学生:设定一个小目标,每天走走路、打打球,身体和心理都会变好。
问:您觉得做科普的意义是什么?有哪些让您难忘的经历?
答:科普的意义首先是点燃兴趣。很多学生觉得科学与大众有距离感,“高深难懂”。但通过听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发现“原来科学家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原来研究成果能帮到人”,就会觉得科学不是课本上的公式,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其次是弘扬科学家精神。我会和学生说,科研像爬山,99%的时间在重复和失败,但登顶的那一刻,会有十足的成就感。
前一阵,我在华南师大附小做科普时,有学生问:运动能提高成绩,科学原理是什么?我结合自己的研究向他解释:运动时肌肉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会进入大脑,能提升学习效率。看到孩子们眼睛发亮的样子,我觉得科普“活了”。我要继续做好科普工作,把科学梦想“种”进更多人心田。(2025-09-29)
原标题:3位院士眼中的科普工作——把科学梦想“种”进更多人心田(弘扬科学家精神·关注科普月)
微信图片_20250930092407_7_1205
原文链接: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50396756-500007117429
责编:李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