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六月的风掠过湖面,2025届毕业生的行囊里,早已装满暨南园的晨昏与星辰。现推出“愿你沐光而行,此去繁花似锦——2025届毕业生青春剪影”专版,将毕业生的故事剪成便签、贴成地标、叠成剪影,以此献上最真挚的祝福。愿每一个从这里出发的你,都能沐光前行,让青春的光芒在世界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黄凯霖:暨南筑梦多元路 湾区传声家国情
2024年度国家奖学金、“大湾区十大杰出港生”、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教育部港澳及华侨奖学金特等奖……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黄凯霖,用四年时间交出了一份兼具学术深度、实践广度与社会温度的成长答卷,以“一专多能”的跨界实践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2021年盛夏,怀揣对内地融媒体产业的憧憬,黄凯霖跨越深圳河,踏入暨南园。“内地创新环境与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深厚底蕴,让我笃定了求学方向。”900余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中,乡村支教经历让他记忆深刻。当他以“苹果哥哥”的身份为乡村孩童开设朗诵课,孩子们通过网络传递的生日祝福与“爱上朗诵”的反馈,成为他深耕公益的初心注脚。他还依托声海服务队推动公益传播,从运营者成长为项目负责人,以普粤英多语种融媒体作品实现境内外传播量超7000万次。
作为学科竞赛的“领跑者”,黄凯霖以《湾区青年说:丈量祖国大地,撒播爱国种子》项目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备赛期间,团队熬红的双眼、反复打磨的PPT与凌晨四点的校园灯光,见证了他带领团队突破重围的艰辛。团队以共同目标凝聚力量,最终让粤港澳青年的声音响彻全国赛场。
“传媒人需如榕树,既深扎大地,又拥抱世界。”在融媒体实践中,黄凯霖始终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使命。他带领国际学子解码乡村振兴,记录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故事,为大湾区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暨南大学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未来我将深耕融媒领域,以更专业的姿态传递家国情怀。”从香江之畔到珠江之滨,黄凯霖用行动证明,当毕业季的骊歌唱响,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青春,终将在时代舞台绽放独特光芒。
(学生记者 陈晓彤)
张天:创新求真熔底色 车联网中筑安澜
2024年4月,韩国首尔ICASSP国际会议的聚光灯下,来自暨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天站在讲台上深吸一口气——这是他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代表暨大登上国际学术舞台。汇报结束走下讲台的那一刻,张天内心满是感慨:“我想成为一个既能在国际舞台交流,又能做出有实际价值研究的科研人。”
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张天主动投身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防疫一线,连续多日承担信息登记、知识宣传、物资派发等工作。南方闷热的夏天,防护服里的汗水从未干过,而居民们信任的目光,让他真切体会到“服务社会、回馈国家”的意义。
回首三年硕士求学路,张天心中满是感恩、敬意与不舍。他尤其感激导师官全龙教授——从文献研读时的逐句点拨,到论文撰写中的精细批注,再到实验设计里的严谨考量,官教授的言传身教使他明白,一个科研工作者不仅要“敢于创新”,更要“扎实求真”。
张天同样珍视实验室的同门情谊。那些与伙伴们并肩熬夜调试模型的深夜、为审稿意见反复推敲的焦灼时刻,以及在思维碰撞中迸发灵感的瞬间,都“让科研之路不再孤单,让每一次突破都格外有力量”。
三年来,张天发表4篇高水平论文,其中2篇发表于SCI Top期刊,申请的3项车联网安全发明专利中2项也已授权。如今,他已获得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拟录取资格。
硕士阶段锤炼了张天在高压与不确定性环境下保持专注、追求长期价值的能力,也让他更深刻地理解责任、坚持与协作的意义。“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与重塑,是不断把‘短期挫败’熬成‘长期回报’的过程。”
(新闻社 陈韬 黄炜彤)
吴佳琳:“研”途结硕果 “医”路绽芳华
凌晨十二点,当整个城市进入梦乡,暨南大学医学院大楼七楼南侧的实验室却依旧灯火通明。每隔4个小时,一身白大褂的暨南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吴佳琳都需要检测小鼠的免疫功能状况。这是她印象最深的一次通宵实验。“我在暨大攻读医学的10年间,有5年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她回忆道。
吴佳琳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中医药祛湿来防治抑郁症。然而在师门中,主攻类似方向的前辈并不多。为了汲取更多经验,她联系到了粤港澳中枢神经研究院的研究团队,每隔两天就去该团队的实验室打下手,帮忙递设备、清洗鼠笼等等,并趁机观摩实验。回来后迅速进行复盘,再针对疑难点阅读相应文献。“一点点学习,一步步迈进,总会抵达目标的”,她坚信。
自己独立开展实验后,更大的挑战出现了。研一暑假,吴佳琳第一次接触跑来跑去、牙齿尖长的小鼠时,经常被吓出一身冷汗。每当小鼠从笼中一跃而起,窜到地上,她甚至提不起勇气去捉回来。无奈之下,她在薄手套之外又套了一层厚厚的橡胶手套,开始了与小鼠长达一年的“对峙”。研二下学期,当她一次性面对300只实验小鼠的时候,她终于鼓起勇气,脱下了外面那层橡胶手套。从那时起,她真正克服了内心的恐惧。
实验失败是常态,“每一次其实都挺挫败的。”曾有一个星期,吴佳琳整夜整夜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实验的事情。她想过很多种优化的方法,却唯独没想过放弃,“一遍实验做不出,就来第二遍第三遍甚至十遍二十遍,”她说,“总有一遍会成功的。”
时间不会辜负每一份付出,10年期间,吴佳琳收获了数不清的荣誉称号和奖学金,还作为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获得一项发明专利和一项实用新型专利。
展望未来,吴佳琳并不打算止步,“我将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后流动站继续从事医学研究,向更高处发起攀登”。
(学生记者 俞建)
张玮琳:破界而行 终抵未名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的优异生荣誉墙,承载着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金融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张玮琳的校园记忆。从仰望着师兄师姐的名字安心备考,到自己的名字也闪耀其上,这面墙见证了她从金融学子到法律追光者的破界之旅。
葱茏岁月里,张玮琳脚踏实地。大二上学期,疫情再度来袭。留校独居的决定像枚硬币,正面刻着不被打扰的高效率,反面却印着大半个月的孤独。尽管身体不适,张玮琳仍定时刷题、复习课本,拿到了4.5+的学期绩点。她直言:“担心这么多的付出得不到回报,但如果不坚持下去,就什么也得不到。”
学业上的稳扎稳打,从未停止张玮琳跨界探索的步伐。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策划竞赛中,她主动挖掘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底蕴与品牌背后的故事,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的勉励付诸实践。她跨越经济类比赛的领域,去设计封面,去策划品牌宣传方案。而这场跨界探索也让她坚信:“打破学科边界,才能看见更辽阔的世界。”
正是张玮琳的脚踏实地与跨界探索的双重积淀,让大一时就深陷就业焦虑的她,在吸纳前辈建议、见证成功实践后,坚定仰望“跨保法学”的星空。仅仅45天的备考期,不擅长死记硬背的她给自己制定了“车轮战术式”的学习计划。她把自己“钉”在书桌前,眼睛因过度劳累重影。当北大法学院的录取通知到来时,她终于触摸到了曾经仰望的星空。
回首四年大学生活,好友的深厚情谊给予张玮琳莫大的支持。在一个预推免考核的第二天,没有庆祝兴致的她意外收到了师姐订购的蛋糕。“已沐葱茏,更赴繁荣”,师姐的祝福不仅让张玮琳倍感幸福,更重燃起她的灼灼斗志。
更赴繁荣,张玮琳正期待着步入北大的下一段旅程,也愿意打破边界去感受生命。她给学弟学妹们寄语:“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新闻社 钟烁可)
毕业生感言:
青春不是一段时光,而是一群人。母校四年,始于金秋,终于盛夏。愿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星海漫漫,步步生花!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2021级本科生田子平
在暨南大学的三载,我幸得良师引航,遇挚友相伴。于师友们的扶持与鼓励中,我对新闻传播学有了更深的领悟,也更好地理解了“人”与“社会”。未来,虽各赴山海,但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姣
回首在暨大求学的日子,点点滴滴都是成长的印记,是我人生中无比珍贵的财富。未来,我将带着在这里学到的知识与本领,继续在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领域不懈努力。
——华文学院海外华语及华文教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林筠
故事的开头是遇见,故事的结尾是各奔东西,但属于我们的章节永不落幕,记得常联系,我希望我们下一次相见会是在顶峰!
——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21级本科生梁健斌
听完毕业典礼上老师同学的发言,穿着学士服跟朋友们疯狂合影,转头就看到宿舍楼下堆积了许多行李,突然感到一阵伤感,是真的要毕业了呢……希望大家未来都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毕业快乐!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杨知怡
毕业照集锦:
责编:苏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