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暨大
【中国社会科学网】“风物菁华与侨乡现代性”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
供稿单位: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日期:2025-06-30 阅读量: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龙扬志)6月19日,“风物菁华与侨乡现代性”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与会嘉宾围绕侨乡文化的美学呈现及其现代性内涵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现场

聚焦侨乡文化研究

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主任白杨教授表示,侨乡文化研究不仅是了解侨乡历史的重要性,也是理解海外华人心灵与文学的根基。台山具有丰富的侨乡文化资源,也是孕育、传承侨乡文化的重要载体,值得学界深耕。

暨南大学侨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巧云教授介绍了侨文化研究院成立以来在侨文化专项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学术活动开展等方面的情况,认为侨乡风物是历史沉淀的菁华,也是侨文化的优良传统,必然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开放包容的品质,变革融汇,焕发生机。

五邑大学张国雄教授表示,侨乡文化是中外文化交流形成、带有中外融合特征的地域文化,侨乡是中国乡村里面最早探索乡村现代化的区域。“以侨乡的经验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与乡村关系方面,一定是融合性发展。”

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兼首席专家陈奕平表示,海外侨胞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获益者,侨胞贡献极其重要。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杨田老师运用田野调查、大数据技术方法分析台山侨刊乡讯公开的侨捐数额与使用情况,揭示海外侨胞家族对侨乡医疗、文教、基础设施作出的巨大贡献。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余丹丹老师则以余风采堂为例,考察遍布美洲、东南亚和港、澳地区的宗族深度介入侨乡现代化改造,通过银信、侨刊网络塑造共同记忆,维持家乡公序良俗的具体情况。

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温明明副教授认为,近代海外劳工走向世界,既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浪潮,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了使者的作用,显然是近代以来文明互鉴的积极先行者,也是侨乡现代性的桥梁与推手。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石沧金考察了岭南水乡与顺德的天后信仰,认为信仰助益顺德社会文化资本扩展。

不少学者围绕史料整理与出版、侨乡研究热点与理论动态等进行交流,探讨侨乡文化资源传承保育和创新发展。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丽军教授梳理了近年华人华侨特色出版物的出版传播简况,涉侨研究丛书被国家基金资助、侨批文献系统化整理说明侨乡记忆的学术与实践价值被重视。暨南大学出版社姚晓莉老师则从出版角度来看侨乡资源传承与保护,认为侨乡资源保护类图书众多,但主要集中于侨批、侨乡特色建筑等物质文化资源方面,文学文化类图书,关注特色民俗活动、表演艺术、语言等非物质文化资源类图书相对较少。鉴于乡村历史的史料缺失,可以适当通过口述史的方式复原历史,对史料进行抢救性收集与整理。

暨南大学图书馆易淑琼老师以民国早期《冈州星期报》为例,阐释了侨刊、邮轮连接的侨乡现代性,她认为乡土侨乡以邮轮为连接,通向外部工业文明的敞开性,是侨乡被动同时又主动跨越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这两个世界的侨乡现代化进程的象征,也正是近现代侨乡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的现代性隐喻。台山华侨历史文化协会副会长谭楚明介绍了台山侨捐校舍的现状,因为地方教学改革失去了原来的功能,目前面临保育方面的问题。而如何有效修复、活化利用侨建筑,关系到原乡记忆的维护。

在侨乡取景的影视剧作品热映,实则意味着地方文化被简化为“背景板”,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郑焕钊认为“影视地标化”的现象不值得欢呼,其深层历史经验、日常生活感与风土精神遭到遮蔽,是对地方性的抽象使用与消费。只有将移民历史、文化迁徙与情感联结结合,才能激发其作为风土载体的故事生成机制,最终创造出植根侨乡又归属侨乡的作品。

学者热议《美文中的台山》

会上,结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美文中的台山》,几位代表梳理了现当代文学名家名作有关侨乡的美学呈现与文化内涵,并针对侨乡文学作为书写题材和精神资源进行了交流。

刘利元向相关单位赠书

暨南大学中文系申霞艳教授认为《美文中的台山》提示了文学生产空间对历史书写的串联作用,开平、台山这些地标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性,也让读者看到侨乡具有集群效应,看到地域的现代性意义。暨南大学侨文化研究院龙扬志从新宁铁路书写出发,比较了巴金、关振中、秦牧、尹继红、刘利元书写侨乡的差异,他认为写好一个地方,必须先有感情,再有感觉,才有感性,如果缺乏充满感性的细节,作品必然难以打动人,很多侨乡游记就是这样的问题。

青年作家陈崇正说,侨乡之所以能够成为侨乡,是因为那些背井离乡的人曾经把生活方式和情感记忆带到了远方。故乡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已不是树木建筑,而是味蕾的乡愁,是工夫茶、扒龙舟、英歌舞的立体记忆。新南方写作有着不确定的创作美学,重新凝视地域文化,重新阅读岭南文化中适合被讲述的那一部分,可能其中恰恰潜藏着通往世界文学的写作密码。《作品》杂志编辑鄞珊谈到自己的非虚构写作历程,是在无意间回顾时,才发现大部分写作都围绕侨乡出发,出生地庵埠已经成为一个联结生命的符号,对写作具有一种文化起点的意义。暨南大学中文系青年学人钱欣认为现当代文学史中潮商文化书写数量不算多,但仍有一个延绵不绝的传统,在小说上表现为商贩形象、历史家族、潮汕文化的深入开掘,也涌现出像《平安批》《归潮》等重磅作品,对地域、亲情、族群关系进行了较深的反思。

台山市委宣传部部长刘利元表示,台山文化根脉深植历史岩层,文学创作资源丰富多彩,为中国的现代性命题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侨乡样本。一代代台山人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使者,文学是他们传递乡愁、记录历史、凝聚精神的载体。台山欢迎学者、作家走进台山,感受台山,书写台山,分享台山,推动侨乡文学创作发展。刘利元向暨南大学图书馆、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暨南大学侨文化研究院赠送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美文中的台山》。

活动由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暨南大学侨文化研究院与台山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6/t20250626_5883617.shtml 

责编:李伟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