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热血落幕,荣耀加冕!在广东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中,暨南大学共斩获60枚金牌,位列奖牌榜第一。特别推出“凝眸冠军风采,镌刻暨南荣光——第十二届省大运会暨南身影特写”特别报道,既定格赛场王者破风斩浪的燃情瞬间,更致敬幕后英雄——裁判、教练、志愿者以坚守铸就的荣光脊梁。此刻,让我们共同见证暨南力量在赛场内外的澎湃绽放!
体育学院院长苏炳添:从“亚洲飞人”到体院院长 赛场教坛续拼搏传奇
“在大运会赛场上,运动员拼搏、受伤却坚持不放弃,每一幕都令人动容。体育不分界别,拼搏精神才是核心。”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苏炳添感慨道。这位曾在东京奥运会以9秒83成绩刷新男子百米短跑亚洲纪录的“亚洲飞人”,如今已成功转型,在体育教育领域深耕。
从赛场上的奔跑者到教育领域的领跑者,从运动员转型为赛事组织者,苏炳添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履新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后,他明确提出强化体育与教学结合的发展方向,立志为国家培育更多奥运金牌选手,为中国体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在学院管理中,苏炳添致力推动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组织教师围绕生物力学分析、运动负荷能量跟踪等科学化训练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同时,他毫无保留地将自身丰富的训练经验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为学生开设专项课程,让学生们能够从他的亲身经历中汲取力量。
苏炳添也并未完全告别赛场。接下来,他将积极备战全国“十五运”,计划在家门口的全运会上完成运动员生涯的最后冲刺。就像他曾寄语高考学子所说:“高考是起点而非终点。”这位“亚洲飞人”也正以行动证明,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成为新的赛场。
(学生记者 黄炜彤)
乙B组男子4×100接力冠军严海滨:传承拼搏精神 续写“暨南速度”
5月25日,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田径男子4×100米接力赛现场战况激烈。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学子严海滨与队友张晓楠、谢汝钦、陈祺伟默契配合,一举打破由暨南大学教师苏炳添、莫有雪等人在2015年第九届省大运会创造的赛会纪录,续写“暨南速度”的传奇。
严海滨多次征战国际赛事,在第21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他以100米10.24秒的成绩打破苏炳添创造的赛会纪录,被赞用“苏神”方法打败“苏神”。此次作为东道主选手参赛,熟悉的田径场上“暨南加油”的呐喊声,让他既充满力量,又深感责任重大。
站在跑道上,严海滨将紧张转化为兴奋,与队友通过击掌和眼神传递默契。他感慨道:“接力赛的魅力在于永不言弃,四人紧密配合如齿轮运转,正是这种团结协作,让我们突破极限、创造奇迹。”
日常训练里,严海滨牢记教练“冠军是练出来的”教诲,反复打磨交接细节,不放过任何提升机会。他也被“苏神”的精神深深打动,“苏老师追求极致、永不言弃、为国争光,是我学习的榜样。”
如今,严海滨已全身心投入到全国“十五运”备战中。他立志为广东队添彩,并以站上奥运赛场为终极目标。
(学生记者 黄炜彤)
田径甲组女子5金得主吕艳兰:三次逐梦大运会 以奔跑之姿突破自我
在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赛场上,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学子吕艳兰凭借绝对实力大放异彩,在甲组女子100米和200米决赛,以及混合4×200米接力赛中均打破赛事纪录,在甲组女子4×100、4×400接力四中夺冠,连得五金。
这是吕艳兰第三次参加大运会,作为东道主选手,她在赛前就立下了“把金牌留在暨大”的坚定信念。100米比赛时,顺风与小雨的天气反而点燃了她的斗志;200米比赛中,对手的突破激发了她的潜能。4×100米接力决赛中,面对落后局面,她与队友默契配合,在最后100米奋力比拼,率先冲刺。
日常训练里,吕艳兰针对100米和200米的不同难点,在教练指导下开展科学训练。100米着重强化起跑与爆发力,200米则加强节奏与耐力训练。大运会前,她通过模拟赛训练,适应赛程压力。学校在训练、生活、学习上给予全方位支持,让她能心无旁骛地投入训练。
“我的目标是,不断超越自我。”作为大运会形象大使,吕艳兰对体育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体育精神不只是夺冠,更是拼搏、坚持与突破。未来,她将继续兼顾学业、投身训练,努力站上国际赛场,用实际行动诠释挑战自我、永不止步的信念。
(学生记者 黄炜彤)
网球团体赛男子甲组冠军:五洲四海“梦之队”携手登顶斩金牌
在省大运会的网球赛场上,暨南大学男子甲组网球队过关斩将,勇夺团体冠军。他们的故事,是用跨越地域的热爱与团结书写的传奇。
这支队伍成员来自不同地域:日本华侨桂博仁、翁黎明,中国香港选手秦高天诚、林逸斌,还有中国内地选手汪达。桂博仁赛后动容地说:“我们因为对网球热爱而相聚。在团队里,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近半年来,团队训练安排紧凑,周一进行多球训练夯实正反手基本功,周二到周五则通过模拟比赛和积分对抗,增进实战默契。双打搭档磨合时困难重重,好在教练及时调整策略,安排模拟实战、鼓励队员沟通,这才让他们找到了默契“密码”。
作为非体育专业学生,平衡学业和训练是巨大的挑战。队员们互相分享学习方法,利用碎片化时间补笔记、赶功课。桂博仁说:“训练培养的专注力,让我在课堂上效率更高,训练和学习相辅相成。”
“胸前这块奖牌,凝聚着教练和团队的无数心血,我们会永远铭记。”展望未来,他们将秉持以球会友、以赛促练的理念,向着更高的目标全力进发,续写更多传奇。
(学生记者 陈崇立)
女子篮球甲组冠军:跨域相聚 铿锵玫瑰绽芳华
5月13日,省大运会女篮甲组决赛的赛场上,暨南大学女子篮球队闪耀全场,以67:45的比分战胜对手,斩获桂冠。
这支冠军之师汇聚了多元力量:邝星儿等11名队员来自中国香港,谭晓雯等4名队员来自中国澳门,还有1名中国台湾选手和2名内地(大陆)选手。她们跨越地域相聚,用篮球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训练场上,队员们专注坚韧,对战术走位、投篮动作反复雕琢,力求完美。赛场上,面对对手的严防死守,她们相互鼓励、沉着应对,灵活调整比赛节奏。赛场之外,她们也不忘学业,分享学习心得,努力实现学业与训练的平衡,在赛场与学海中双双绽放光彩。
许多队员带着伤痛坚持参赛,邝星儿双侧十字韧带撕裂、跟腱断裂、脚踝扭伤,但依旧在赛场上全力拼搏。其他队员也同样如此,她们带着伤、忍着痛,为团队荣誉而战,诠释了团结协作、永不言弃的精神。
未来,团队将积极备战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这些来自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女篮姑娘们将站上更高的舞台,绽放玫瑰铿锵之姿。
(学生记者 焦润华 刘纯琳)
女子乙A组自选长拳、自选剑术双冠王植慧珊:平衡拳剑 诠释武术刚柔之道
在暨南大学邵逸夫体育馆的武术赛场上,来自中国澳门的植慧珊,凭借在女子乙A组自选长拳、自选剑术项目中的出色发挥,一举斩获两项冠军。
平衡长拳与剑术,是植慧珊面临的一大挑战。长拳讲究刚劲有力、节奏明快,侧重力量与气势的展现;剑术则要求灵动轻盈、变化多端,对身法和协调性考验极高。
为了兼顾这两种风格迥异的武术类型,植慧珊开启“魔鬼训练”模式。集训期间,她上午专注长拳训练,通过反复练习冲拳、踢腿等动作强化力量;下午则投身剑术训练,打磨每一个剑花、每一次转身的身法。日常训练中,她也坚持“拳剑交替”,针对短板加练,不断调整训练节奏与方法。
决赛中,植慧珊的剑术套路近乎完美,飘逸灵动的身姿与剑的寒光相得益彰,最终获得8.843分的高分。长拳比赛时,她的一招一式刚健有力,尽显扎实功底。
从长拳“力拔山兮”到剑术“游龙惊鸿”,植慧珊在刚与柔的辩证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武道答案,也用汗水在拳剑之间践行了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记者 庄春梅)
武术套路女子甲组自选太极剑冠军胡美羽:日本华侨太极剑缘 中华武魂跨洋绽放
5月16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的舞台上,暨南大学2024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胡美羽大放异彩,以8.920分的优异成绩摘得女子甲组自选太极剑项目金牌。
赛场上,她的剑法似行云流水,一招一式间尽显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每一次挥剑、转身都精准而优美,完美诠释着太极剑刚柔并济的内涵,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这份荣耀的背后,是胡美羽日复一日的刻苦备赛。每周,她雷打不动地投入五天时间打磨动作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表现的微小瑕疵。到了周末,她更是给自己加码,模拟比赛场景,身着表演服反复演练,让自己提前适应比赛时的紧张氛围,锻炼强大的心理素质。
“武韵悠长传四海,暨南健儿志高远。”胡美羽认为,这次夺冠不仅是对她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未来,她希望能继续在武术的道路上前行,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武术的学习和传承中来。
(学生记者 刘纯琳)
男子甲组200米冠军任建彬:打破尘封19年纪录 追风少年体学双优
5月21日至27日,在省大运会田径赛场上,暨南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学子任建彬火力全开,以2金1银1铜的战绩成为焦点。其中,他在男子甲组200米项目中两度创协历史:预赛22.01秒、决赛21.94秒的成绩,连续刷新了尘封19年的赛会纪录;混合甲组4×200米接力决赛中,他与队友携手跑出1分34.10秒,再次打破赛会纪录。
“从终点被绝杀到两破纪录,是汗水与坚持让我蜕变。”他感慨道。自寒假起,任建彬全身心投入集训,放弃休息时间磨砺意志。
任建彬的田径梦始于小学,进入大学后,他在院运会、校运会中屡获男子100米、200米冠军,加入校队积累赛事经验。读研期间,任建彬坚持每周六天、每天两小时训练,在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达一级运动员标准。他在学术上也不曾松懈,于国际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暨南大学小米特等奖学金。
对于未来,任建彬希望用自身经历激励更多是师弟师妹:合理规划时间,平衡学业与热爱;直面挫折,乐观向上。从赛场到实验室,他用行动诠释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学生记者 黄炜彤)
定向运动乙组女子短距离冠军罗菁菁:水与泥、汗与泪中淌出来的冠军
在省大运会短程定向赛中,暨南大学2022级体育教育专业的罗菁菁,一路披荆斩棘,摘得定向运动乙组女子短距离冠军。
5月15日的赛场,堪称“极限挑战”。水泥平地、茂密山林、湿滑陡坡交织,阴雨天气更让泥地变得泥泞不堪。“水里趟、泥里滚,很多地方得手脚并用!”罗菁菁赛前就预判比赛的艰难,地形判断、天气影响、体力分配,每一项都是严峻考验。但站上起点的那一刻,她将担忧化作专注——手握地图,目光坚定,朝着目标点位全力冲刺。
地图曾是罗菁菁的“拦路虎”。她清晰记得首次野外训练时,在竹林里迷失方向的无助与惶恐。为攻克这一难题,她开启“死磕”模式:反复背诵地图图例,训练后逐点复盘路线,多次重返训练地实地验证路线优劣。备赛时,她的日程被训练填满,寒假专项突破,赛前封闭训练,风雨中摸爬滚打,训练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确定路线,果断出发!”这句信条早已融入她的人生。罗菁菁用行动证明:人生如定向赛,心怀目标、不惧挑战,终能跨越障碍,抵达胜利的终点。
(学生记者 肖露荷)
田赛裁判长解正伟:以尺规丈量赛场 用热忱诠释匠心
在省大运会田径赛场,广州体育学院国际铜级裁判解正伟,以十二年经验坐镇田赛裁判长之位,专注裁决,守护公平。
解正伟与裁判事业的渊源,始于学生时代的裁判课程。后来,为满足教学与学生实践需求,他投身裁判工作,从基层积累经验,凭借扎实功底通过国家级考试,斩获国际级裁判资质,成为赛场上“行走的规则手册”。
在本次大运会上,令他动容的不仅有运动员的拼搏与竞争,更有比赛中选手相互领跑、彼此鼓励的温情。面对电子设备故障、运动员伤病等突发状况,他依托系统培训与专业素养,迅速处置,“裁判不仅要精准执裁,更要成为赛场的‘稳压器’。”
他期许大学生享受比赛、展现风貌,以运动热情助力建设健康中国。对广东田径裁判队伍,他也满怀信心,期盼广东承办世界级赛事,让本土裁判走向国际舞台。
十二年执裁生涯,解正伟用尺规丈量赛场,以匠心诠释体育精神,在田径场的晨昏里,默默刻下裁判的荣耀印记。
(学生记者 庄春梅)
暨南大学田径队总教练邓民威:三年规划领航 妙策助力破纪录
省大运会赛场上,暨南大学田径队战绩斐然,这背后离不开暨南大学田径队总教练、体育学院副教授邓民威的精心付出。
备赛期间,邓民威制定三年系统训练计划,将备赛分为准备、提升、比赛三阶段有序推进。他还引入大数据分析与前沿训练手段,对队员训练数据进行科学剖析,为训练提供精准指导。
赛场上,邓民威的临场指挥堪称制胜法宝。男子乙B组4×100米接力赛前,主力队员伤病频发,阵容调配陷入僵局。他根据队员状态,赛前一晚果断敲定名单,启用带伤的陈祺伟担任第一棒。最终,队员们以39.74秒打破校纪录,勇夺金牌。
赛后,邓民威第一时间赶到队员身边,看到队员带伤坚持,他既心疼又敬佩:“他们带伤拼搏,诠释了暨南体育人的拼搏精神。”
本届大运会田径项目中,暨南大学田径队共斩获14枚金牌,5次打破赛会纪录、2次创造新纪录。从训练体系构建到赛时阵容调整,邓民威凭借专业能力与有效策略,助力队伍实现成绩突破。
(学生记者 黄炜彤)
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魏东扬:在服务中成长 在奉献中闪光
在省大运会现场,暨南大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魏东扬化身“志愿指挥官”,以创新与坚守,带领团队勾勒出新时代青年的志愿群像。
魏东扬设计专业招募问卷,从1500人次中精准筛选人才;独创“全月排班表”与动态调度方案,让志愿力量灵活适配赛场需求。开幕式突降大雨时,他紧急协调跨校区支援,在风雨中统筹调度,确保志愿者始终如挺拔的“螺丝钉”,牢牢坚守岗位。
志愿征程中,魏东扬见证着团队的多元力量:医学院志愿者用专业守护健康防线,旗手们以飒爽身姿传递赛事精神。而一位带伤仍坚持服务的大一学妹,更让他深刻体会到暨南学子“轻伤不下火线”的坚韧。
接下来,魏东扬将把省大运会积累的经验融入后续活动,用创新与担当证明:志愿之路不仅是付出,更是青年在服务中成长、在奉献中闪光的蜕变之旅。
(学生记者 孙晓冰)
【赛场之外】
从“赛事宣传”到“品牌赋能”:“1+6+N”传播矩阵打造高校赛事宣传工作标杆
5月6日至29日,广东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举行(以下简称“省大运会”)。作为本届大运会的承办高校,暨南大学积极做好省大运会宣传工作。党委宣传部制定了“1+6”高校协同传播专项宣传方案,通过“赛事前-开幕式-赛事中-闭幕式”全周期策划,构建了高校大型赛事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推进大运会宣传。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30余家主流媒体全程关注大赛进展,期间赛事相关报道超2000篇次,短视频800余个,全网传播量级突破5000万,直播观看量达200万次,#广东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等话题登今日头条热搜同城榜,形成“主流媒体权威发声、商业平台裂变传播、自媒体全民互动”的立体化传播格局。暨南大学作为东道主,通过创新办赛模式、融合体育文化与湾区特色,成功塑造“广东高校体育精神”标杆形象,激发全网对赛事组织能力、文化底蕴及青春活力的高度赞誉。
一、科学策划:党委宣传部结合赛事制定了一整套宣传工作方案,并明确了学校以及6所协办高校联动宣传的工作机制与重点任务,报省教育厅下发给各高校落实。
暨大与协办六所高校联动宣传,累计报道200余篇次。其中,党委宣传部负责大运会官方网站赛事新闻栏目更新,及时汇总赛事最新信息,发布大运会赛事新闻100余篇。
二、范式创新:打造“央媒引领+高校协同+全民共创”的传播模式,为大型活动提供“暨大经验”。
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围绕大运会开幕式,推出了文、图、视频融媒体报道,并在“报、台、网、端、号”等全媒体平台落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等推出了图文报道;央视频、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播出了视频报道。学校全媒体平台也报道了大运会精彩瞬间,形成了传播力强的正向舆论。
三、情感共鸣:通过明星IP、文化融合、青年互动,激发学生爱校情怀与社会认同。
大运会期间,暨南莘莘学子纷纷在各个平台表达强烈的爱校荣校情怀。网民在小红书平台发帖称“最震撼的不是国家队现身,而是当国家队和校园里熟悉的很多朋友站在一起,站在同一个舞台时,我突然有了一种天涯共此时的实感……在今晚我们都归属于同一个名字:暨南人。
四、声量提升:全媒体覆盖触达超5000万人次。
党委宣传部联动体育学院,提前打捞本届大运会的亮点信息,形成重点议题清单,并“订单式”分发给重点媒体矩阵。其中,暨南大学官方微信共计发布10篇推文,包括“省大运会定了!苏炳添带着‘悦羊羊’来了!”“151→暨南,广东省大运会开幕!”“一日双金!暨南健儿好样的!”“全国纪录*2!冠军*2!”等,总阅读量达10.7W。官方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N视频号四号来联动,各发布相关视频60余条,总浏览量300W+,《校园里的冠军们为省大运会加油》浏览量32W+。官方微博发布#广东省第十二届大运会##我的运动DNA”话题微博80余条,话题讨论热度分别为150W+和110W+。
报道中突出“1+6合作办赛新模式”“151所高校、1.2万人参赛、规模创历史新高”“12个竞赛大项、517个小项”“体教融合、岭南特色、国际视野”“港澳学生运动员将与内地选手同台竞技”等亮点信息,彰显暨南大学的湾区担当,也展现了广东高校的体育精神与文化魅力。
责编:苏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