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入选名单,我校共有四个项目入选。现推出“培根铸魂结硕果,思政建设再突破——暨南大学入选教育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纪实”系列报道,聚焦四个入选项目,分享思政育人经验与成果。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特色IP矩阵建设与实践:
国际平台育英才 湾区实践传新声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暨南大学提出了殷切嘱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特色IP矩阵建设与实践”项目负责人、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回忆起那一幕,语气依然激动,“那一刻我们在想,新闻与传播学院拥有一流的师资和国家级的特色专业,怎样才能让学生们真正投入到国际传播中?”
2019年,以“传播好中国故事”为使命,新闻与传播学院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特色IP矩阵建设与实践”项目,依托湾区开放的区位优势,探索国际传播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1)“产学研实传”打造国际传播体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特色IP矩阵建设与实践项目构建了“产-学-研-实-传”五位一体的IP矩阵。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建敏表示:“不同于传统的产学研融合模式,我们突出强调了‘实践’与‘传播’。”这让学生们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实地调研、项目创作,并将学生的作品推向海外,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传、传中悟”。
项目组建了涵盖五大品牌工作室的传播矩阵,包括“声海”工作室、“真探”融媒体工作室、“全景故事会”数字文博工作室、“湾区青年影像”视频工作室和“传播中国之新疆训练营”团队,形成全面协同的融媒体系统。
“‘传播中国之新疆训练营’,就是一次成功的实践。”项目成员、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郑亮说,团队组织学生深入新疆和田,拍摄短片《和田少年足球梦》,记录了新疆少年追梦的感人历程。作品发布后引发热烈反响,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转发。郑亮充满期待地表示,“我们将继续深挖感人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2)“三级涵化”打造人才培养路径
项目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训练营孵化—项目制淬炼—工作室提升”“三级涵化”机制,为学生搭建了循序渐进的成长路径。
在训练营阶段,项目开设“湾区主播训练营”“移动新媒体训练营”等五大系列课程,强化学生的策划、拍摄、剪辑等核心技能,为后续实践打下基础。
项目制阶段,组织了“湾区青年”“乡村振兴”等主题活动,学生们得以深入社会开展调研和创作。张建敏介绍道,“我们带领‘湾区青年影像’视频工作室的港澳青年开展实地考察,目前已经走访了50多个广东省县级融媒体中心,运用作品助力了乡村振兴。”进入工作室阶段,学生参与实际运营和项目管理,实现从“创作者”向“组织者”的角色转变,学生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也逐步构建起自己的价值体系。
这一机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了价值引导:学生在媒体实践中明确人生方向,使湾区青年成为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行动者”“记录者”和“传播者”。
(3)守正创新 厚植思政育人沃土
2025年,项目入选“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形态打造了典型样板。
文化育人方面,项目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打造多个经典产品,学生在讲述故事中坚定文化自信;实践育人方面,学生团队常年奔赴中国各地,用镜头记录,用作品表达;技术方面,充分融合VR/AR、H5互动、3D建模等前沿数字技术,让中华文化“动”起来、“活”起来。
项目还特别注重发挥港澳台侨学生的力量,引导其在学习中增强国家认同。项目成员、新闻与传播学院口语传播系主任林小榆带领“声海”工作室启动了“青年声音IP”等多个孵化计划,目前已培养大批正能量港澳台侨青年KOL(关键意见领袖),包括孙国山、郑禧年、王文胤等。其中,“声海”工作室成员、香港学子郑禧年策划的《逐梦湾区·青年说》,全网播放量突破百万。
“我们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一颗讲好中国故事的种子,无论他们毕业后走到哪里,都会是火种。”张建敏满怀希望说道,未来,项目团队将继续坚持“内容为王”,拓宽更多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故事。
(学生记者 何雪玲)
“12345”港澳台侨新生心理育人实践工作案例:
构建12345心理育人模式 打造侨校思政工作新标杆
作为一所侨校,暨南大学每年都会迎接来自“五洲四海”的华侨新生,由于环境差异,存在心理成长需求。暨南大学四海书院凭借近十年港澳台新生通识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创新性地构建了“12345”心理育人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育人深度融合,围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破除育人困境。该模式入选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成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
(1)三全育人格局 深度融合两大课堂
面对港澳台新生入学后适应能力不足问题,四海书院充分把握大学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黄金期,该院逐步构建以“一导、二法、三育、四季、五线”为主要内容的“12345”港澳台侨新生心理育人体系,以港澳台侨新生心理素质成长为“1”个目标,采用团体疗法、艺术疗法“2”大心理治疗方式,有机融合“3”个劳动教育、文化教育与感恩教育,在团体破冰季、心理探索季、春晴艺术季、感恩成长季“4”个心理主题季,贯穿着理论讲堂线、团队熔炼线、竞赛展演线、文化体验线和朋辈引领线“5”条育人线。
“12345”模式以实践育人促心理育人,围绕四季五线举办百余场心理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参与。这一育人模式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系统传授心理知识,提升科学认知,第二课堂让学生实践,在真实情境中让知识走出课堂,融入生活,完成知行合一、反思内化的闭环系统。
该模式下,四海书院的全体领导、辅导员成为学生信赖的“哥哥姐姐”,每个月开展班级活动、巡视课堂宿舍、每日谈心谈话等,深入摸排学生情况,锁定需要帮扶的学生,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介入。正如四海书院辅导员王索所言,“每个活动都在深入地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帮扶学生。”
2021-2024年,“12345”模式已帮助4153名港澳台新生实现心理成长,不仅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育人效果,更有推广价值,启示不同院校可依据学生心理特点灵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全过程因材施教 文化赋能思政育人
针对港澳台学生文化背景多元的特点,四海书院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针对性地组织活动,其中三明治式团体活动独具特色,以“我从何处来”“我身处何处”“我将去何方”三次团体形式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照料和自我成长。
此外,四海书院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挖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实效,融入思政课堂,精心策划“一日研学”文化体验线,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剧院、非遗传承基地等感受多元文化魅力。王索认为,文化认同能有效缓解成长环境差异带来的心理疏离,传递正确价值观,提升港澳台学生作为中国人的底气。
“12345”模式以心理和思政两条教育线,因材施教,突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瓶颈,为港澳台侨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暨南大学探索出一条具有侨校特色的心理育人新路径。
(3)全员上下一心 保驾护航侨生心理
面对每年七八百名新生管理的庞大工作量,四海书院协同院内全体教职工、校内外专家、学生组织等多方力量上下一心,凝成一股力量。院领导是统筹规划心理育人工作方向的指南针和镇山石,全体辅导员是深耕育人一线的守叶林和梧桐树,校内外专家是提供专业支持的鲁班池和北斗星,学生组织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分工明确。”
12345模式的顺利实施,得益于四海书院的“多方协同”工作机制,也离不开该模式四季五线活动形式及其内涵的不断创新和丰富。书院教职工通过持续举办心理教学竞赛、高校育人案例研讨等活动,借鉴其他院校心理育人先进经验,守正创新出符合暨南大学侨校特色的心理实践活动模式。
未来,四海书院将深化理论教学和活动实践融合,紧跟学生心理需求变化,守正创新活动形式,持续为港澳台侨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学生记者 黎桃菲)
AI 时代金融强国目标融入金融学科课程思政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典型案例:
管理金融风险 培育国之担当
“我方认为,大型金融机构掌握的资金体量大,倒闭后易造成市场动荡,所以,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语毕,另一只手迅速高举,“反对!金融机构之间关联性强,风险易传导,所以我方认为,金融机构不是‘大而不能倒’,而是‘太关联而不能倒’。”“反对!”又一只手举了起来……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风险管理》课堂上,一场“唇枪舌战”进行得如火如荼。
“组织这种辩论,能让学生更主动地思考如何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培育经济安全理念。”暨南大学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学院副院长、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陈创练教授介绍道。
近日,由陈创练团队牵头的“五环融合育英才,管理风险建强国——AI 时代金融强国目标融入金融学科课程思政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典型案例”项目成功入选2025年度新时代伟大变革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项目以《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为依托,强调AI赋能,注重实践教学,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自研风险监测系统 以AI加持教学创新
一幅中国地图悬浮于屏幕正中。地图上,各省的颜色深浅不一。随机点击一个省,一个小窗会迅速弹出,告知该省的累积SRISK(“系统性风险指数”)。屏幕右上角,高风险企业的名单正实时滚动……这是陈创练团队带领学生用AI开发的全国金融风险实时监测预警防控智能系统。
AI浪潮方兴未艾,陈创练团队从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教学创新的契机。开发金融风险监测系统是其一。在这之外,他们还利用AI对教学软件、实验程序、共享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与调用,实现金融理论知识的程序化;打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和智能系统,让学生在模拟的金融市场环境中进行实操,提高其应对现实金融风险的能力。
AI既可以是教学手段,也可以是教学内容本身。“借助AI实现金融行业投资的自动化交易,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向学生讲解这一点,团队甚至将课堂搬进了企业。
(2)把课堂搬进企业 让企业走进课堂
在投资公司的办公室电脑面前,10位暨大学子正在进行自动化交易实操。翻书声、讨论声、鼠标键盘声此起彼伏。身着商务正装的企业导师四处走动,回应同学的提问。这堂课后,学生们纷纷感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确实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问题!”
“我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陈创练解释道,团队构建了两个国家级教学实践基地、六个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以及六个国内国外领军企业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用于实践教学。团队还与中国建设银行广东分行联合开展了“跨境金融实验班”培养项目。通过这一项目,学生们能深入建行实习,深度接触大湾区经济金融政策,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深植金融安全意识。
把课堂搬进企业,让企业走进课堂,如此方能“引导学生关注产业真实需求,服务社会、挺膺担当”,陈创练表示。
(3)厚植家国情怀 输送拔尖人才
一系列教学创新组合拳,让《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变得极富吸引力。
上课铃响,陈创练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乌泱泱一片人——90位研究生尽数到场,座无虚席。“陈老师经常让我们结合时事分析金融风险,引导我们关注国家大局,”暨南大学2023级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林焕恒回忆道。
林焕恒本科毕业于数学系。研究生入学暨大时,他的金融知识基础较薄弱,但编程能力突出,在陈创练团队的因材施教和悉心指导下,他一步步成长,最终,由他参与开发的《金融风险实时监测系统V1.0》和《量化交易模拟系统V1.0》成功获得了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今年九月,林焕恒将继续随陈创练读博深造。
经过陈创练团队的努力,一批优秀金融学毕业生已前往香港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深造。此外,每年约有30名学生毕业就职于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咨询公司,服务国家金融事业。
“管理风险,国之担当!”陈创练语气坚定,“未来,我们将持续以AI赋能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厚植家国情怀,为金融强国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人才!”
(学生记者 俞建)
粤港澳大湾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三通”实践:
“三通”组合拳发力 打通思政教育融合新路径
“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巾去过番……”江门市蓬江区东风小学校长陈葆康声情并茂地给学生念起一封来自1939年的华侨家书。泛黄的侨批诉说着桑梓情深、赤子之心。底下的学生静静地聆听着,感受跨越百年的家国情怀,无不动容。
这是暨南大学与江门市教育局合作开展的“粤港澳大湾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三通’实践”项目的教学展示现场,以“侨校+侨乡”为特色,引导港澳台侨学生了解家乡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擦亮百年侨校和中国侨都两块金字招牌。
如何回应好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课题,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着力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致力于实现大湾区多元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
(1)破除三大难题 打出“三通”组合拳
前期,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发现三个难题:知识点不连贯、区域师资不平衡、认知到实践的鸿沟。
为破除三大难题,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三通”组合拳。
第一拳“联通”大中小学思政课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2年与暨南大学附中附小建立一体化合作,开展阅览室里的思政课、大手牵小手等活动,让大学教授走入小学课堂,大中小老师开展集体备课,使各学段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层次。
第二拳“贯通”大湾区全地域、全学段:依托省级名师工作室,与广州、珠海、东莞等九个城市的各学段的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动,各学段聚焦立德树人底层逻辑,实现从知识点到人的全面发展的互联。
第三拳“融通”理论与实践实现质变:团队以实践教学、实景思政和行走思政等多种形式发掘,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同时,团队延续侨校的育人特色,致力于将内地青年与澳台侨青年培育成勇做新时代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湾区青年。
(2)以文化为桥 做湾区思政教育最生动的实践
“文化是一种很好的黏合剂。”项目负责人程京武教授说道。
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改革开放精神等精神文化资源是将内地青年与澳台侨青年思政教育线路融合起来的关键。
项目以文化为载体,提供有特色的思政课堂,与红色场馆、村镇资源、非遗等协同,设置一系列研学课程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团队曾利用江门本土特有“新会陈皮”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会陈皮小镇以及中药文化科普基地(陈皮)等资源研制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开展“陈皮+思政”的实践活动,吸引东莞、佛山、香港、澳门大批学生前来研学。
《智圆行方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团队向港澳台侨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课,运用中华文化的精髓架起思政的桥梁。
当时,团队从传统文化入手,向学生讲述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观、宇宙观,探讨千百年前华夏文明深处蕴含的智慧,透过古人的思维方式洞见中国的社会土壤,让学生读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故事。
第一堂课结束后,程京武教授发现“学生们都还蛮喜欢这种课堂”。2017年5月15日,这门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开设慕课课程,并被列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收获好评众多,课程评分达4.8分(满分为5分)。
而后进一步研发了《中国社会发展导论》《大学与人生导论》等暨大特色的国情教育体系。
(3)深耕思政一体化 书写侨校育人新篇
“大中小学一体化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程京武教授提到,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在考量不同学情时,需实时关注每个环节和内容。
纵向方面,大中小学阶段不同,小学启蒙性学习、初中体验性学习、高中常识性学习、大学理论性学习。横向方面,对于不同学生,港澳台侨生和内地生需要进行知识的横向连通及纵横交错。“要实现真正的一体化,就需要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团队前进、优化的方向。
2025年,项目入选“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为暨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探索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近期,程京武团队正与研究生工作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探究式模式的研究工作,从系统性、整体性的视角推动暨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使其更具针对性、时效性、科学性。
未来,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用创新书写新时代湾区思政育人的红色答卷。
(学生记者 林子琪)
责编:苏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