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读暨南
暨南火种耀南洋|孙爱玲: 年逾七十古来稀,五台电脑链全球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03-04 阅读量:
编者按:暨南大学将在2026年迎来建校120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暨南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讲好世界暨南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的故事,学校推出了“暨南大学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型媒体采访计划,寻访世界各地的校董、校友代表,讲述百廿暨南耕播侨教与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展现全球暨南人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即日起,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暨南火种耀南洋”系列报道,呈现东南亚校友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主动担当中外交流文化使者、成为中华文化“火种”的生动事迹,敬请垂注。

年逾古稀,她教授中文50多载;五台电脑,她将华文教育通向世界。2007年,孙爱玲来到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攻读语言学博士;2012年,她创办成立汉涵学府,致力于传授高层汉语,培养印尼汉语人才。至今,孙爱玲仍活跃在汉语教育的讲台上,她始终饱含着对中文的热忱与责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

孙爱玲

情系华文:“来暨南大学是很正确的选择”

孙爱玲出生于1953年的印尼雅加达,作为印尼华人,她打小读的就是侨民教育,幼稚园唱的是“东方红”。雅加达著名的华校——新华学校,完成了8年学前班与小学教育,在中华文化浸润中成长的孙爱玲,自幼时起便与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个世纪60年代,阴云密布的时局下孙爱玲的学校被迫关闭,从此孙爱玲便失去了接受正规中学教育的机会。但从小中华文化的耳濡目染,使她已然拥有着一颗赤诚的“中国心”,守护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愿望也悄声无息地根植于孙爱玲的心中。

几十年的辗转流离,孙爱玲曾当过华文家教,行过医,投身过艺术舞蹈事业,最终在不惑之年考取了北京大学文学系。历经岁月流转,孙爱玲仍选择驾一帆小舟,驶向了学术的汪洋大海。先后完成北京大学本科学位与南京大学的硕士学位,孙爱玲仍想继续深造,于是她将目光投向了暨南大学,期望在语言学领域继续深耕,为自己回印尼传播华文奠定更坚实的学术基础。

“暨南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和针对海外的语言学方面,做的非常棒,我就要来暨大学语言学。因为我要回印尼教华文,没有把语言学学好怎么办?我就想我应该选暨大,后来也证明这真的是很正确的选择。”

2007年的一天下午,硕士刚毕业的孙爱玲收到了来自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周健教授的电话,邀请她参与汉办项目——两册《基础华语》以及《汉字突破》的翻译编辑工作,孙爱玲立马爽快应下。某天孙爱玲拜访周健教授,机缘巧合下结识了她的博士生导师彭小川教授。在旁听了彭小川教授的课程后,孙爱玲感到意犹未尽,流连忘返。“不听则已,一听不离!自此黏上了彭老师,成了她唯一的境外博士生,也使07年在严格意义上成了与暨大结缘之年。”孙爱玲这样回忆道。

从左到右:彭小川教授,孙爱玲,郭熙教授

2007年,孙爱玲进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攻读语言学博士,彼时的她已年过半百,却毅然选择接续追求自己的学术梦想,在研究中文这条道路上继续深耕。在暨南大学的博士学习过程中,孙爱玲与郭熙教授结下了着深厚的学术缘分。郭教授曾亲自教授过孙爱玲一门博士课程,不仅支持她的学术发展,还大力帮助她推动在印尼的华文教育活动。“他是非常好的老师,他真当了我稳如泰山的可靠后盾。”孙爱玲回忆道。

左起:孙爱玲,郭熙教授,杨俊煌(孙爱玲夫君

在暨南大学读博的日子,是孙爱玲记忆中一段温暖的时光。“许多校友在这里,大家都很热情,老师们也都很好,选择了暨大就像回家,热热闹闹的,一点也不寂寞。”

“我离开印尼二十几年,总是感觉身边没有太多相互认识的印尼朋友,但暨大作为著名的侨校,有许多印尼同胞,所以我想如果想做些什么,身边总会有相互支持的人,包括以后我回到印尼,也能与在暨大的家人们共同取暖,一起投身到华文教育中去。”

“暨南大学就像一把钥匙,给我开启了通往语言与文化的大门,让我看见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当问到用一个词形容暨南大学时,“钥匙”与“造福之门”二词便立马在孙爱玲脑海中浮现出来。“同时它也是造福之门,我的贵人,让我在我的晚年做自己喜欢的教育事业,过得非常灿烂。”

创办汉涵学府:线上线下育桃李

乘车穿梭在印尼逼仄的小巷,孙爱玲的家便藏在小巷的一侧,这是一座不起眼的四层小楼,建筑的每层都贴有大大的“福”字。移步至孙爱玲的卧室,映入眼帘的便是林立的书架,摆满了各种汉语字典与中文典籍,装着孙爱玲钻研中文的足迹。书架旁则是同步工作的7台电脑,整齐排列,好不壮观!这不仅是孙爱玲的卧室,也是她日常为印尼学生录制中文课程的“工作室”,也是汉涵学府进行线上教学的地方。

从暨南大学毕业,孙爱玲再次回到印尼,发现华文教育经历三十年断层,如今在汉语学习热潮下的印尼华语犹如枯木逢春。彼时,各类师资培训、教学研讨、专家学者到访、远程教育等种种推普活动此起彼伏,但教学质量与效果却参差不齐,心系印尼华语命运的孙爱玲便萌生了一个想法——是否可以自己创立一个机构,帮助华文在印尼更好地传播?2012年,孙爱玲在家人的支持下创办了汉涵学府。

汉涵学府线下课堂

虽然汉涵学府于2012年正式创办,但孙爱玲在印尼进行华文教育活动自2005年起便开始了。汉涵学府的前身名为“雅乐语言文轩”。当时,孙爱玲还未完成博士学业,而她办学的念头早已萌芽。于是孙爱玲便与一些南京大学的教授和其他专家们,如谭家健教授等,共同探讨如何在印尼推动中文教育事业。

最初,汉涵学府进行线下授课,设立中印尼准老师实习基地,为中印尼的在职教师提供实习条件、理论指导与定期培训。自2020年后,因形式的变化,汉涵学府所有活动由线下全面转到线上,自此开启了汉涵学府的线上教学之路。虽年逾古稀,孙爱玲使用各类网课软件却十分得心应手,在网上向世界各地的学生教授汉语,便是孙爱玲生活的常态。

孙爱玲给学生授课

汉涵学府的“汉涵”二字也倾注了孙爱玲对汉语的感情与热爱。汉为汉字,涵为内涵,“汉语的内涵”——便为汉涵。“我始终在学习汉语,我又特别喜欢汉字,我们是要向学生教授汉字后面的内涵的。”作为华侨,学汉语这件事一直伴随着孙爱玲生命的足迹,而传播亦然。“如果没有内涵就是干巴巴的语言,我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能够让说汉语的人也懂汉语。”

“我们的汉涵学府就像一个U盘,U盘里面有很多东西,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插进去,我们的项目就开始走。”孙爱玲生动地形容道。一枚小小的U盘,能随时插入印尼的教育体系,为华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从开设汉语学历课程到培养中文印尼教师,再到搭建高校合作的桥梁,汉涵学府灵活地将一个个项目从无到有地推动、展开,使汉语更好地在印尼开枝散叶般传播与传承。

电脑前的孙爱玲

教学于孙爱玲而言是一件传授知识的事,也是一个被知识反哺的过程。“正所谓我们说‘教学相长’嘛!我在汉涵学府,教他们语言学,中文文学理论课,教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温习,重新体验以前的知识,这也是给我自己一个机会,让我不要把学过的东西忘记。”

2020年起,汉涵学府所有活动从线下全面转入线上并一直持续至今,从此致力于覆盖面更广,影响更显著,项目更为有效的线上活动。至今,已有千余名学生在汉涵学府参与了线上教学实习。在协助中国高校国际汉语系开展实习项目,确保人才培养的实效性的同时,为印尼华文的学习与传播提供可能。回忆起刚开启线上教学的时光,孙爱玲笑着分享道,虽然辛苦,但很开心。“我喜欢热闹,虽然那时真的是一个人,但是我天天能面对这么多年轻人。以前能跑的时候,我跑新加坡,跑中国,当我跑不了的时候,一样很热闹。”

华文教育的永恒情怀:我会一直教中文到最后一天

“大家认真听!我一个个提问…你在学什么?你在哪里学汉语?”五台电脑前,孙爱玲带领着学生们跟读中文,她一字一句,耐心地领读着,学生跟读的声音也在屏幕的另一侧此起彼伏。作为印尼雅加达合法的教研机构,汉涵学府的主要功能有三个:开设高校汉语学历课、培养中印尼汉语教师人才、为印尼高校与中国高校合作交流穿针引线。汉涵学府还作为国民大学汉语系的教学点,博修达大学中文系的教学点,帮助印尼有意学习、提高汉语的人士学习汉语。

推动印尼华文走向复兴始终是孙爱玲的憧憬。“我曾经读的是侨民教育,在暨南大学学习的也是语言学,对于印尼华文的教学,我有自己的理念。”

孙爱玲的汉涵学府实际是份“不赚钱”的工作,虽然有收益,但微乎其微。而孙爱玲也常笑着调侃,自己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但这路上的风景与收获,都使她甘之如饴。“不赚钱没关系,只要能维持基本的运作,没有把家里搬空就好了。只要有人愿意学,只要有人继续报名,只要还有人找我,我就会一直教下去。”

孙爱玲为中国三校实习生进行统一培训

自2015年起,汉涵学府被定为印尼全国高校中文系协会法定秘书处,曾相继与闽南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以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合作,成为其汉语国际教育系学生实习基地,协助中国高校培养国际汉语教师。在2020年转为线上教学后,仍继续为汉语国际教育实习生提供实习条件,进行教学指导与督导。汉涵学府最初开展线下授课,常开大班开展定期讲座教学,后因疫情转为线上教学。

“那时别人被解雇,我却更活跃,信息科技的作用使得我不得已学会操作电脑,从一开始用Zoom 到全面用腾讯会议室,真的要感谢我的祖籍国,给我很大的方便。”尽管遇到了种种挑战,但孙爱玲并没有停止她教学的步伐“线上授课继续为我打开通往澳洲、中国香港、新加坡、加拿大以及印尼各小岛如峇丹岛、龙目岛、邦加岛、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开展华文教学的路。”

北京语委派来过十名教师在汉涵举行讲座

孙爱玲是学生们公认的“热心肠”老师,出了名的刀子嘴豆腐心。如今的孙爱玲虽年逾七十,但仍目光炯炯,神采奕奕,精神头十足。“我哪里都不去,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即使我就站在原地,待在家里,我一样能面向全世界教汉语。”孙爱玲的教育之路,始终贯穿着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感。她以文化语言为桥梁,架起了中印尼之间的友谊与理解。岁月如梭,孙爱玲的教学热情从未消减。

暨大志愿者来汉涵学习的照片

当被问到“你还会做多久?还想做多久?”时,孙爱玲眼里泛起微微泪光,用手指了指天空说:“看老天爷还让我做多久,我想我会继续教到最后一分钟。”

孙爱玲的故事书写了理想、责任与文化传承,也代表着无数海外暨南学子心中那份对祖国文化不变的热爱与坚守的真实写照。在未来,孙爱玲也将用这份不求回报的热忱与坚持,为海外华文教育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汉语教育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学,更是文化的传承。通过华文教育,我能够帮助印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人民理解架起桥梁。”孙爱玲动情地说道,“我的子子孙孙都生活在这里,如果因为学习华文传播中华文化,能够帮助在印尼的华人生活的更好,这便是我最大的目标了。”

责编:常凯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