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基层党建巡礼 | 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党委:奋力书写党建引领高水平医学教育新答卷
供稿单位: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党委 发布日期:2024-04-03 阅读量: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暨南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在全党全国掀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学校大力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迎接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基层党建巡礼”系列报道,多维度、立体化地呈现学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事业成就,全面展示各二级党组织党建工作成效和亮点,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好经验,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爱校荣校的使命感、责任感,敬请关注。欢迎各单位积极投稿供稿。

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党委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建统领学院发展,通过把方向、带队伍、提能力、谋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办学治院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三一六”党建工作体系,即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建设和学院事业发展融合起来,形成“中心工作是什么,党的建设就重点聚焦什么;发展瓶颈是什么,党的建设就重点突破什么”的工作格局,用好“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人才驱动、思政赋能”三个工作路径,最终实现党的建设创品牌、学科建设新突破、统一战线聚合力、师德师风树典型、“三全育人”显成效、社会服务上水平六大目标。

五年来,学院党委将基层党建优势转化为学院发展优势,坚定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激励全院师生务实创新、锐意进取,坚持立德树人,勇攀医学高峰,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奋力开创党建引领高水平医学教育发展新局面。

配图1

学院党委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始终,全面引领学院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发展。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学院治理能力,制定出台了14项文件制度,使学院党委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不断完善党组织架构,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工作新模式,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2018年成立学生党总支,2020年成立教师党总支,2023年成立粤港澳中枢神经研究院党总支。在2019年党支部换届工作中实现了“双带头人”教工党支部书记全覆盖,学生党支部书记全部由辅导员担任。2021年成立学生党建中心,强化“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工作机制。

深入实施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做好样板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创建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支部书记赴井冈山、韶山开展党性教育培训,提升支部书记履职能力;加大对基层支部的业务指导,创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形成“支部有特色、党建有品牌”,促进基层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配图2

坚持党管人才 用心用情书写“队伍建设”答卷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调研学院发展的瓶颈,针对教师队伍短缺、人员结构老化、高层次人才匮乏的情况,牢牢把握“党管人才”,各级党组织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战略核心和重点工作,大力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并将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师德师风作为对引进对象考察的重点内容,形成了“专业相符、成果突出、品德过硬”的引才标准。为充分激发引进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学院党委积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打出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组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教学研讨竞赛平台等多项措施,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全面保障,将人才资源转化为学院发展的内生动力。

近五年,学院引进57名教研系列教师,师资水平提升,45岁以下教师占比60%。获批国家级人才项目8人次,省级人才项目13人次,人才数量翻两番。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实施能力提升计划和荣誉体系评选,设立多项荣誉奖项,提高老师荣誉感。学院党委严守政治方向,制定引进人才台账,党委委员定期联系人才,开展品牌活动,效果显著。发展高知党员16名,其中教师党员6名,博士党员10名。

配图3

坚持立德树人 全力以赴书写“人才培养”答卷

坚持“以本为本”,打造暨南医学教育的优质平台。学院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在校内率先成立教师发展与教学改革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促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推进本科教育提质增效。开办“暨医教学论坛”,积极开展各类教学研讨会,提升教师参与本科教学改革的热情和能力。

配图4

实施“医学科学家”项目,深化卓越医师2.0培养。学院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开展面向未来的“医学科学家”临床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时代“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采取“课程”+“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以本科生学术导师制为基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等平台为牵引,举办师科研团体/本科生科研创新双选会,培养临床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2022年获批学校本科生创新培养基地。

实施研究生教育六项计划,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学院研究生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实施研究生思政教育提质增效计划、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计划、研究生学术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计划,全面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学院获得2022年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立足于医学教育规律,全面提升“三全育人”成效。学院立足学科特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打造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和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全面提升“三全育人”成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思政育人效果。《病理生理学》课程获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立项,病生支部书记魏伟获广东省首届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农医组第一名。临床医学专业入选学校首批思政建设专业。

配图5

坚持四个面向 真抓实干书写“学科建设”答卷

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学科“高原”攀“高峰”。学院结合学校“双一流”和高水平建设的需要以及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两个一级学科发展的实际,制定了长远和中期的学科规划,推进学科发展。确定了T细胞与肿瘤免疫研究、肿瘤外泌体研究等重点发展学科方向。学院鼓励跨学科融合创新,推进交叉研究团队建设工作,出台“创新研究群体”建设方案,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力争在重大科研平台等领域取得佳绩,为下一轮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评估积蓄力量。2023年2月,基础医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作为医学与大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省教育厅冲补强计划;在已有病理生理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基础上,近5年新增教育部/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免疫功能调控的分子机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枢神经再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

配图6

汇聚学科力量,推动成果创新,重点重大项目屡获突破。2020-2023年,学院科研项目获批数再创新高。获批纵向项目130项,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实验室(广州实验室)重点专项1项,面上项目23项,青年项目12项;获批科技部重点重大项目3项,总经费909万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总经费1240万元等。学院教师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增强暨南医学学术影响力。2020-2023年,年均发表近100篇论文,包括Nature, Cell等高水平杂志。兰雨研究员在Nature发表我校首篇第一作者文章。学院荣获教育部、广东省、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奖项。

坚守初心使命 矢志不渝擦亮“暨南医学”金字招牌

加强国内外交流,扩展社会服务,不断提升暨南医学影响力。学院积极加强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知名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卡迪夫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我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举办多个高峰论坛、研究生论坛及教材编写会等会议。同时,学院还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的科研合作,教师获批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术期刊工作的指示精神,办好医学领域杂志,提升学校影响力。《中国病理生理学杂志》荣获广东省首届政府出版奖(期刊奖),并被Scopus、EBSCO两大数据库收录。学院还新办了国际期刊《Aging Research》。

配图7

积极打造高质量科普品牌活动,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科普与人文教育功能突出。持续深化“党旗引领,救在身边”品牌活动,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强大动力,积极开展急救知识普及“三进”行动(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协助学校顺利完成石牌校区30台AED的安装工作,并在校内成功举办了12场救护员培训和14场心肺复苏培训,共计培训1923名师生。积极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暨南大学人体科学馆于2023年落成开馆。依托陈列标本、科普视频等,集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实现了医学教学实训、科普与人文教育以及暨南医学展示等三大功能。

责编:李伟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