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她的血型会变成我的血型,今后会有一个陌生人跟我流着相同的‘血’。”近日,暨南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学生黄煦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名2岁的重症血液病患儿带去生的希望。
黄煦住院期间
“我应该去捐”
“00后”黄煦热爱生活、热心公益。2018年,刚踏入暨南大学的他,受到学校无偿献血科普宣传的影响,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无偿献血。次年再次献血时,黄煦了解到造血干细胞对于血液病患者的重要性,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从此在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当时并没有想太多,只是想先加入中华骨髓库,万一能够匹配上,就可以帮助到患者。”
今年6月底,在接到珠海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初筛环节征询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的电话后,黄煦当即同意捐献。其间,黄煦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在了解到整个捐献过程后,他更坚定了要捐献的信心。
当黄煦向家人、朋友说起这个决定时,他们误以为是从脊椎里抽液的形式,有些担忧。
黄煦将此前查阅的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资料分享给家人和好友,并耐心解释,打消了家人的顾虑。家人们也感受到了这份善举带来的希望与温暖,非常支持黄煦。
黄煦和母亲
“虽然对捐献者会造成一些影响,但这个影响是可恢复的,所以我觉得自己应该去捐。”黄煦说。
十万分之一的缘分
研究生入学前夕,黄煦在佛山完成了高分辨配型血样采集和捐献前体检。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黄煦前往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并在医院注射了5天动员剂。
手术当天,历经4小时,黄煦顺利捐献了202毫升珍贵的造血干细胞悬液,成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在校生)首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
黄煦了解到,非亲缘骨髓配型,成功率只有十万到百万分之一。而在这次捐献中,与黄煦拥有十万分之一的缘分的是一名两岁的小女孩,她是重症血液病患儿。
“采集医生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她的血型会变成我的血型,今后会有一个陌生人跟我流着相同的‘血’。她以后就可以正常地造血,可以去喜欢的地方玩,不必困在医院附近,也不用再定期输血了。”黄煦说。
捐献成功后,黄煦松了一口气。他说,在捐献前,每做一件事,自己都会衡量是否会影响到捐献。“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仅要看捐献者的情况,也要看患者是否能够准备好,我的捐献也遇到了推迟的情况,但还好最后捐献成功了,这是一件非常有缘分的事。”
“之前我偶然路过一个小学,刚好放学,有很多家长张望着寻找自己的小孩。当时就在想,再过几年这个小女孩大概也可以背着小书包,带着笑容找接自己放学的爸爸妈妈吧。”黄煦期待着。
南方+记者 马立敏
通讯员 李伟苗
责编:李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