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山:谨防经济走势由W型向U型转变
新闻背景
理性判断需要有三个基点:现实经济走势离不开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扩大内需的政策对经济走势在短期内具有关键作用;不能脱离全球视野判断中国经济走势,世界经济走势至关重要
目前关于我国经济走势的判断颇多,较为代表性的观点有L型、V型、U型、W型。
L型认为,我国经济由过去高速增长转为低速发展阶段,徘徊在相对低速的增长水平上。
V型认为,2008年我国经济直线下降,到达底部后会直线反弹。
U型认为,经济增长速度达到高点后开始下降,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底部徘徊,之后才出现高增长。
W型认为,经济下行后,政府投资拉动和微观主体的努力,会使经济小幅度反弹,但政府政策力度有限,这种反弹持续性不强,等到微观经济主体自身调整与恢复后,经济开始上行。
以上这些判断,哪些贴近经济现实,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值得深入思考与理性判断。理性判断需要有三个基点:现实经济走势离不开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扩大内需的政策对经济走势在短期内具有关键作用;不能脱离全球视野判断中国经济走势,世界经济走势至关重要。
经济潜在增长率是由我国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9%—11%之间或附近,在全球处于相对高位。在需求约束条件下,需求过旺则经济高位运行,增速冲高超过10%;需求疲软则经济低位运行,增速趋缓在9%以下。在目前需求不足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潜在增长率是经济运行的标杆,如果条件具备、措施得当,经济运行向潜在增长率迈进;但由于经济下行惯性、意外冲击和政策滞后效应,经济上行不会持续达到潜在增长率,会有所波动。这意味着,未来经济走势具备了W型的可能性。同时也表明,L型论断可能并不成立,除非中国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而导致潜在增长率发生大幅度下移。
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使我国经济走势具备了W型的现实基础。2008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出现下行态势之时,扩大内需的政策尤其是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直线快速下滑的硬着陆趋势。政府投资的作用在于“稳市”,但不可能“救市”。在稳住市场的情况下,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和滞后关联效应,以及微观经济主体对政策的积极反应,都会使经济具有上行的动力。中央政府4万亿元投资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资,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我国由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而产生的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决定了内需扩张的空间很大。但由于市场驱动的企业和个人的投资与消费的外部环境不可能马上得到改善,市场力量驱动经济上行需要一定的时间,此时仅靠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即市场力量没能完全替代政府力量,经济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下行。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性,加剧了这种可能性的发生。之后在扩大内需政策累积效应、新的政策出台和经济微观主体的积极应对下,经济增长才会走出低谷,进入复苏增长阶段。同时也表明,V型论断成立的可能性不大,经济快速反弹尚不具备持续的推动力。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经济走势呈W型的可能性很大,具备了现实基础。但还要关注一个基点:世界经济走势。2009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断调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甚至出现负数,主要发达经济体在二战以后首次出现负增长。从实际情况看,金融危机第一波从美国扩散到西欧、日本等国家或地区,导致流动性不足;西欧金融机构收紧银根,导致东欧经济明显衰退,这是第二波;外部需求的萎缩导致第三波冲击到外贸依存度高、制造业集中的亚洲;第四波冲击到分布在各大洲的资源型国家或地区。如此一来,整个世界经济走势呈L型。尽管各国出台了力度非同寻常的措施,但墨西哥猪流感疫情的加剧、部分大公司破产的放大效应,都加剧了这种走势的可能性。
世界经济L型走势会导致中国外部需求的进一步下降和外资流入的进一步趋缓。在此背景下,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将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这样,中国经济的W型走势将向U型转变。在此前提下,中国不能奢谈率先复苏,即使能在内需政策下经济有回暖迹象,也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会不会进一步恶化。
中国经济不求率先复苏,但要平稳运行。我们现在要防止W型走向U型,因为一旦经济在低增长水平上徘徊太久,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会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可能导致经济走向L型。因此,要谨防经济走势的快速转化。
(作者系暨南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05月10日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