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惠:建立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基础
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长”变为“发展”,看似一词之变,内涵却有明显差异,标志着国民经济发展理念的整体创新和经济发展路径的战略转变,意味着科学发展观实现路径的全面调整。
注重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通常被理解为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等总量指标为特征的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过程,指源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劳动投入量增加)的经济规模扩大。经济发展是经济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过程,既包含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也包括结构变革和制度演化。经济发展要求数量增加、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等条件变化的综合表现,其内涵远比经济增长丰富和深刻。经济增长并不必然意味着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只关注经济增长相对忽略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增长方式、增长代价以及增长结果显失公平,必然导致经济增长成本过高、难以维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结构优化、环境改善、技术创新、收入提高、资源配置合理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相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为深刻、宽泛和全面,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强调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重视经济的发展,还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方式、手段与目标的整体转变,意味着由单纯追求速度、盲目扩大数量的增长方式转变为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统一的发展方式,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和制度变革带动持续增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整体转变和全面提升,建立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基础;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和破坏环境转变为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节约资源型和环境友好式发展;从过分依赖技术引进转变为更注重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构筑战略发展优势的技术基础;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确保经济增长具备持续动力和良好质量;从效率优先的分配模式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模式转变,实现全民平等分享发展成果的发展目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为科学,准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以及发展成果社会成员广泛分享的发展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和战略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思路,是关系国民经济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现实选择。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途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为重要的是转变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还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质量提高、技术持续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改善,还包括政治制度的进步和社会结构的优化。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必然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的协调统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准确和全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并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建立健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机制,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目标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在转变经济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必须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注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经济结构决定资源消耗结构、收入结构、人口结构,影响着城市功能与环境质量。经济结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主线,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全面提高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有助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金融、商贸、信息、会展、社区服务等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缓解能源短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为此,要大力发展服务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继续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与此同时,注重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大力开发和使用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的先进技术,使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力量。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切入点: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必然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必须立足现有产业和企业,降低单位能耗水平,减少污染排放。必须抛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借助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完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加大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突破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瓶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夯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技术基础。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既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方向,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在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现实背景下,只有建立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基础上,才可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力争在特色优势产业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使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在科技持续进步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体制与机制。
4.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构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框架。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框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保障。只有深化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基础和制度优势,才有可能持续稳定促进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要继续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建立现代资源产权制度和环境产权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财税、投融资、价格、金融体制改革,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等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域;深化教育、卫生、文化体制改革,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是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