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院本科生以第一、第二作者身份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发表科学研究成果
近日,环境学院2020级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陈亲亲、2019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吴惠广(中国香港)以第一作者、第二作者身份在环境领域顶级刊物《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6.3)杂志上发表了题目为“Fe-metal organic framework converts mechanical energy with piezoelectric polarization to remove carbamazepine in water: Efficiency, pathway and mechanism”的研究论文。陈亲亲和吴惠广同学均于2021年进入学院朱明山教授团队,开展压电催化技术方面创新实验研究。相关研究工作与朱明山团队已毕业博士生胡佳月(现入职于安徽医科大学)合作完成,暨南大学朱明山教授、陆钢副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截图)
压电催化技术可以用于去除污染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大部分压电材料的选择都局限于传统的压电材料,如BaTiO3、Bi2WO6、ZnO、BiOCl、MoS2,这些无机半导体有限的表面积和载流子的长传输距离大大降低了它们的催化效率。而当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压电材料时,它们具有周期性的结构安排,使活性位点均匀的分布在整个框架之中,它们的高孔隙率确保了反应底物和反应产物在整个框架中的高效运输,使它们适于多相催化。因此,以MOFs为压电材料的多相催化技术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鉴于此,暨南大学环境学院的朱明山教授团队通过水热法制备出了具有八面体结构的Mil—100(Fe)。通过Mil—100(Fe)压电催化系统可将水中卡马西平(CBZ)的去除率在半小时内提升至92%。同时,将该系统应用在实际水体中,如自来水、雨水、河水,也表现出了出色的CBZ去除效果。水体PH值在3~9时,系统的CBZ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通过循环测试发现,Mil—100(Fe)的催化效果保持稳定高效,经过五次的循环后Mil—100(Fe)压电催化系统仍可去除81%的CBZ。该研究成果为利用MOFs进行压电催化或环境修复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也为环境修复提供了一项有用的技术。
近年来,环境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聘请校内外专家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有效地提升了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多名学生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出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环境学院 林学聪)
责编:苏倩怡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