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事荟萃>学子

【暨情香江 同心筑梦·湾区杰出港生】劳诗芳:“我想将湾区和暨南故事带回香港”

字体: 2022年08月24日 浏览量: 来源: 作者: 校报学生记者 孙牧 发布:新闻中心

拼拼图,还原香港的经典建筑;答问题,深入了解香港的历史大事;猜歌名,在粤语老歌悠扬的旋律中回望光辉岁月……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中,一场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的摊位游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师生停驻脚步。

(劳诗芳在活动现场)

活动的组织者、“诚立”港澳台侨志愿服务队的创始人劳诗芳,是来自2018级国际关系学院的香港学生,近期荣获“首届大湾区十大杰出港生”、暨南大学“5A卓越引领计划”风尚之星等荣誉。在劳诗芳看来,大学期间能够组织这样一场活动,“不仅是骄傲,更是荣誉”。

(劳诗芳获“双有毕业生”荣誉称号留影)

(劳诗芳同学获”首届十大杰出港生“称号留影)

“我们希望在推广香港回归25周年的过程中,贡献我们青年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这件香港大事与国家盛事,增强港澳台侨学生的家国认同和家国情怀。”暨南大学学习的经历让劳诗芳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和湾区的发展紧密联结,她像一棵向阳生长的稚嫩幼苗,将爱国、爱港、爱校的绵长情意化为沃土,培育出满园春意中的诗情与芬芳。

浓浓爱国情

“我们青年要更爱国、更有担当”

热闹的爆竹声、打火锅的蒸腾热气、白水角的家乡味道,以及老家的亲人们围坐一起推杯换盏、谈笑风生的烟火气,构成了劳诗芳对老家广东江门的最初印象。

劳诗芳在5岁时和家人一起从江门前往香港,但与家乡的联结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深厚。每年清明节,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游子们都要回归江门祭祖,在餐桌上讲述着大江南北的故事和经历,这也勾起了劳诗芳对内地的好奇和向往。

广东、海南、河南、北京……劳诗芳多次参加旅行团,希望可以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最初的时候我真的没有想到内地的发展这么迅速,也没想到每个地方都能有自己的特色和浓厚的人情味。”提起这些经历时她的语气总是充满惊喜。

劳诗芳最喜欢有着浓厚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的首都北京。2019年,在暨南大学学生处的组织下,劳诗芳第二次来到北京。其中令她印象最深的便是参观建国70周年的展览。

(暨大学子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上合唱“我的中国心”)

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两弹一星……突然,劳诗芳看到了回顾香港回归祖国的展板。联想到香港交接仪式上不容分秒错过、于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准时升起的五星红旗,她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祖国血脉相连的归属感与自豪感:香港与内地的历史是如此紧密缠绕、不可分割。

去看升国旗吧!

晚上回到旅馆,劳诗芳与同行的同学们久久不能平静,她们决定自发前往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那天天上飘着雨丝,每个在场外等候的人都瑟瑟发抖,却也异常坚持地静静等候着进入广场。终于,场地开放了,所有人都卯足力气、向着国旗的方向奋力奔跑。

快点!再快点!凌晨冰冷的风裹挟着雨水刮过劳诗芳的脸颊,但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到最前排去,到国旗面前去。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辈子一定要有一次在北京天安门前看升国旗。”如今两年过去了,劳诗芳的记忆仍旧鲜活,再度回忆起军人护送国旗的庄严肃穆、仪仗队奏乐的磅礴气势和国旗冉冉升起的画面时,她的泪水依旧会悄然充盈眼眶。

“自己站在那里观看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我们更能感受到为什么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我们新青年一辈要更加争气、更加有担当。那种自豪感和认同感是不一样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以后的岁月中,劳诗芳也将把对祖国的浓浓爱意,转化为督促青年一代成长奋进的精神力量。

深深爱港意

抗疫义工活动点亮志愿星光

劳诗芳从中学二年级起便加入了香港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如今已经有近9年的时间。

那时候刚刚升入初中的她进入了叛逆期,对未来的迷茫让劳诗芳逐渐放纵自己,从善解人意的“小天使”变成了将逃课视作家常便饭的“小恶魔”。不愿放弃劳诗芳的班主任想了一个办法:带领她走进志愿服务的世界,让善良的诗芳去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

参与广东清远的支教活动、为香港戒毒所卖旗筹款、给河南的艾滋病儿童送去温暖、帮助独居老人融入数字时代……在一次次的志愿义工服务活动中,劳诗芳总能用热情的态度和诚挚的言语打动身边的每个人,这也让她发现了自己的领袖才能和兴趣所在:“我非常喜欢两句话,‘助人者自助’和‘以生命影响生命’。我希望能够对整个社会有所贡献。”

(劳诗芳在支教活动中的合影)

2022年初,香港迎来了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病例数字在疯狂增长,但是香港的许多社会民间团体却还是自发投入到抗疫志愿活动中。尤其是一些香港的老人,明明是感染风险最大的人群,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让劳诗芳反思自己:作为香港的青年一辈,他们能不能做些什么?带着这样的信念,劳诗芳在疫情期间积极参与抗疫志愿招募活动。

从不缺暨南人的身影!

劳诗芳联系暨南义工团的团长叶粲粲,迅速招募香港校友成为抗疫先锋,奔赴抗疫一线,通过打包和分发抗疫快速检测包来缓解前线核酸检测的压力。劳诗芳常常与同行的义工互相调侃:“你不害怕疫情吗?”“你为什么参加?”相视一笑后默契地投入打包工作中,常常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不休息。

(香港抗疫暨南义工团成员合照)

除了协助抗疫检测包的打包工作,劳诗芳还投入到抗疫服务包的派发中去。在炎热的夏日,劳诗芳和小伙伴们身着密不透风的“大白”为不幸确诊的家庭运送米面、罐头和药品。确诊住户的分散也为这份志愿服务工作平添了许多辛苦。劳诗芳常常刚到楼上送完物资,又要跑回物资点为下一户人家准备服务包,一天下来衣衫是透湿的,手脚也总是酸软。

 

(劳诗芳在分发抗疫物资)

可即便如此,当听到患者们用带着哭腔的嘶哑嗓音说“谢谢你们”时,劳诗芳觉得一切辛苦都如此值得。在物资紧张的情况下,很多香港市民还会拒绝物资:“我不缺这个东西,不要给我送过来,留给下一个有需要的人吧。”

“他们真的一点都不贪心的。”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劳诗芳感动地说道:“那时候我们知道内地的抗疫压力同样很大,但是像广东省政府还是确保支援了香港的蔬菜运输。中央政府的关怀和支持让我们市民很是心安。”这不仅让劳诗芳看到整个社会上下同心协力的温暖人情味,也让她更加希望自己能在社会工作方面一路坚持下去、不忘初心。

为他人开一朵花。如果有了花,清寒的春风的将变得温柔,孤单的大地也将变得缠绵。从一个“坏学生”,到香港十大进步生,再到大湾区十大杰出港生,劳诗芳感谢过去在志愿服务中的每一次经历:“作为过来人,我希望能够感染到其他人。每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小的,但是聚集起来却能发光、发亮。”

悠悠“暨”情思

“我想将湾区和暨南故事带回香港”

2018年,一方面受到好友在暨南大学读书的哥哥的影响,另一方面憧憬着认识更多来自祖国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劳诗芳毅然报考了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暨南大学的学习生活充实而丰富,课程体系相比香港也大有不同。政治课上,她不断汲取着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知识;历史课上,她在厚重深沉的历史中梳理起中国崛起与发展的脉络,倾听历史的心跳与脉搏;最让她惊喜的是语言学习,除了英语和日语,她还能学习到各种小语种,搭建起沟通其他国家文化的桥梁……她像海绵一样勤恳地汲取着知识,连续三年获得暨南大学港澳台侨奖学金。

除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劳诗芳在志愿工作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活动的参与者到优秀的组织者、从内向稚嫩到主动探索,在学生处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劳诗芳成立了全校首支面向港澳台侨学生的“诚立”志愿服务队,担任香港暨南义工团常务理事、广东高校香港学生联合会主席等职务,始终坚持服务暨南人、回馈社会的初心与使命。

(“诚立”港澳台侨志愿服务队活动合照)

“如果问暨南大学带给了我什么,我想应该用蜕变二字来形容,”劳诗芳自豪地说道,“我正从香港青年的视野,逐渐蜕变成湾区青年、中国青年。”

2月4日,北京冬季奥运会顺利召开。作为粤港联的主席,劳诗芳希望能够让更多广东和香港的同学共庆国家盛事,便组织了助力冬奥会的手势舞蹈节目,为中国运动员打气加油。

(助力冬奥手指舞拍摄团队成员合影)

当时正值香港疫情严格防控,组织任何拍摄活动都需要严格的审批申请流程,劳诗芳和同学们常常刚拍摄到一半,就被负责人“请离”场地。可即便如此,凭借着参与北京冬奥会的期待与热情,小队最终完成了节目的拍摄,以粤港青年特有的方式为北京冬奥加油、助威。

真正让劳诗芳感到惊喜的是,所有被邀请的香港大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充溢着强烈自豪感。这也让劳诗芳进一步发掘了自己在联动香港青年与内地联系上的独特力量。

劳诗芳希望通过青年工作帮助香港青年打开视野、消除误解,通过分享自己在湾区和暨南的故事,吸引他们到大湾区这边走一走,看一看:“这份工作的挑战很大,可能需要的时间很久、需要的精力很多。但就像我们每个参与到湾区十大杰出港生竞选的人,都可以成为湾区大使、成为粤港两地双相联动的枢纽。”

(劳诗芳在学院的招生直播中与高考生分享暨南故事)

“在大湾区,我们可以展现我们香港新青年的风采;回到香港社区,我们便会成为感染香港本地青年的同辈力量。”谈及未来回到香港,自信和担当为劳诗芳镀上一层温柔的光芒。

希望香港可以更加繁荣昌盛、祝福香港拥有更创新的未来、愿香港能够闪耀东方之珠的光彩……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摊位游戏结束后,劳诗芳静静地读着留言板上的祝福语,心中涌起一阵阵温暖与感动。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劳诗芳将带着这真切的祝愿和对内地、湾区和暨南的诚挚情意回到香港,以生命影响生命,用温暖传递温暖,在回馈社会、报答祖国上贡献自己的青年力量。

(校报学生记者 孙牧)

责编:苏倩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我来说两句
暨南微信 暨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