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事荟萃>学子

【暨情香江 同心筑梦·湾区杰出港生】郑禧年:用声音的力量架起内地与香港沟通的桥梁

字体: 2022年07月01日 浏览量: 来源: 新闻社 作者: 学生记者 田静雯 卢诗文 发布:新闻中心

他致力于粤语有声读物的传播和发展,担任广州市有声阅读促进会内容创作中心湾区事务部部长、暨南大学声海工作室粤语部的负责人,亲自策划的《逐梦湾区·青年说》,全网播放量累计突破百万。他积极参与促进香港与内地青年发展工作,担任香港特区政府南区青年团副团长、暨南大学学生会香港学生联合会主席团成员,曾获得香港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嘉许状及嘉许章。他出生于香港、成长在湾区,用声音的力量架起内地与香港沟通的桥梁,获得“首届大湾区十大杰出港生”称号。他就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粤语专业2019级本科生郑禧年。

 

(郑禧年)

负笈北上 求学于穗

“从一个到这座城市旅游、探亲的过客,渐渐变为在这里读书、生活,乃至扎根的一分子。”郑禧年如此形容自己与广州的缘分。

三年前,粤港澳大湾区对于大多数香港中学生而言,还是一个颇为新鲜的概念,但在香港土生土长的郑禧年却已暗下决定——到广州上大学,留在大湾区发展。通过校长推荐计划,郑禧年报考了暨南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并在艺考中取得了外招生粤语专业第一名的成绩,由此开启了在暨大的“探索式”求学。

郑禧年所在班级采取内外招混合上课模式,班上同学的性格、生活和教育背景都较为不同。“面对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我们来自香港的学生,更应该对周遭事物保持一颗勇于探索的心,积极跟身边的同学沟通交流。”郑禧年坦言,同学们都对他在香港的经历和他所说的粤语感到好奇,好奇便产生了交流。在你一句我一句的闲聊中,郑禧年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也渐渐了解和适应了广州的生活。

(2019级播音班)

在一段时间里,外招生容易被人认为更注重玩乐而忽视学习,对此,郑禧年在心中立下警示:“别让自己成为别人口中的那个你,要抛弃刻板印象,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清晰目标。”郑禧年始终把遇见更优秀的自己作为前行的目标,他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大一时,多方位体验生活,广交朋友;大二时,找准定位,通过学习充实自我;大三时,充分利用实习等机会,进一步明确和拓宽自己的发展道路。

(郑禧年)

结缘“声海” 精益求精

“站在香港青年的角度,用自己最熟练的语言将真正的中国之声带给香港同胞。”抱着这样的初衷,郑禧年接受了口语传播系的系主任林小榆老师的邀请,加入到了“声海”团队的大家庭中,并承担起了粤语音频录制的工作。

在香港读中学时,郑禧年便有着丰富的司仪主持经验,也曾在朗诵比赛中屡次获奖。这些的宝贵经历,都为他在“声海”中的出色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郑禧年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录制《粤听两会》的情形:刚拿到任务时,满怀期待。但现实中的种种困难,又让人倍感苦恼——郑禧年当时正在酒店进行21天隔离,身上没有任何专业的录制设备。为了创造更好的录音环境,郑禧年关掉空调,把有线耳机的麦克风包上打湿的纸巾,蒙在被子里进行音频录制。他说,“虽然说音频制作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但每一次,我都想要追求更好的录音质量。”

(当时隔离酒店的录音环境)

从跟在学长学姐后面帮忙录制《粤听两会》《百年党史青年说》,再到如今由自己亲自策划《逐梦湾区·青年说》……一期期凝聚心血的音频作品,伴随着不断增长的点击量,见证了郑禧年一点一滴的努力和成长。

从一名普通的录制人员,到如今进入核心团队、担任粤语部的负责人,郑禧年在讲好中华文化和党史故事的同时,也积极利用香港青年的身份和播主专业的优势为“声海”赋能,积极传播两地青年声音。

(郑禧年)

沟通两地 传播青年声音

“我用香港青年的身份,去推动两地的沟通,会更有说服力。”怀揣这份信心,郑禧年在“声海”中用心讲述每一个故事。

《逐梦湾区·青年说》是郑禧年的“倾力之作”,他对访谈中的每个人物都印象深刻,“霍启文是霍英东集团的副总裁,陈贝儿是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也是TVB的艺人,梁安莉在贵州种花,余威在肇庆种茶……”作品用声音讲述了25个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各领域创新、创业、创造的奋斗故事,郑禧年说,他想把这样的“声音”传递出去,让更多人了解香港青年。

“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市场,而内地有很多对港澳青年的优惠政策,不同的城市各有各的优势,为什么我不能做一个两地通?”在郑禧年看来,内地与香港的交流,并非内地对香港或香港对内地的单向输出,他希望能为两地的双向交流互动贡献一份青年力量。

从小在香港生活的郑禧年,利用粤语是母语的优势,关注着内地粤语和香港粤语在口音和惯用语方面的差异问题,他在作品的细节方面下足功夫,减少表述上的差异,使音频作品更加符合两地听众的收听习惯。

(《逐梦湾区·青年说》录制现场)

除了将香港青年在内地双创的故事带给内地的听众,清楚了解香港音频市场

的郑禧年还善于抓住机会走到线下,深入香港校园中宣传“声海”,寻找更多的合作,不断扩大团队和作品的影响力。

(郑禧年在香港汉华中学)

多做实事 助力青年发展

2016年,郑禧年加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南区青年团,2018年,当选副团长,负责青年团优秀青年评选等事务。作为地区的青年代表,郑禧年曾受邀为政府的施政报告建言献策,监督政府作为,为地区发展谋福祉。他说,“我们新一代青年,应该积极主动关心政府的施政,及时反馈青年人关心的议题。”

(南区青年团合照,左一为郑禧年)

作为暨南大学学生会香港学生联合会主席团成员,郑禧年在校园内外也积极服务香港青年。在暨南园里,暨港联举办多元活动,弘扬香港文化的同时,为香港同学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郑禧年还带领暨港联走出校园,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湾区之声寻求合作,在更高的平台发出香港青年之声。招生宣传季期间,郑禧年积极连线香港学生,为他们分享自身在内地求学的经历,帮助有志到内地发展的同学答疑解惑。

在与郑禧年同台竞争大湾区十大杰出港生的同学中,有投身公益活动者,更有研发抗疫药物者。“我觉得我是比不上他们的,但我会继续找机会多做事,多做实事。”郑禧年真诚地说道。

(郑禧年在首届大湾区十大杰出港生评选答辩现场)

“积极进取,飞跃更高的理想。”这是郑禧年的座右铭。在未来,他决心多看、多尝试、多学习,并希望能亲自走进乡村、讲述乡村故事,结合自身优势,做好音频产品,透过声音传达更多意见、观点和想法。

(文/新闻社 田静雯 卢诗文 图/受访者提供)

责编:苏倩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我来说两句
暨南微信 暨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