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创新】三年钻研 守护生育健康
赢在创新“Dex通过干扰视黄酸信号阻碍胚胎的成肌发育”团队获“网络人气奖”
“作为一种广泛临床用药,Dex(地塞米松)能够引起会导致少肌症和骨骼肌发育异常,会有导致胎儿致畸的风险。”这是团队在用药健康方面的重要发现。答辩台上的团队们胸有成竹地展示着3年来的成果。在实验室的无数个日夜,终于在这一刻成为了他们骄傲的荣誉。
他们便是在赢在创新中获奖的团队——“Dex通过干扰视黄酸信号阻碍胚胎的成肌发育”。团队由4名本科生组成:2017级临床医学本部班的许树洁、罗鑫、李海洋和2018级临床医学省二医班的石君竹。项目已经在领域经典期刊《Toxicology》发表SCI论文1篇;在《解剖学杂志》发表论文摘要1篇;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优秀项目结题,并在挑战杯立项。目前团队成员已发表5篇SCI论文和主持了4个国家级大创项目、2个攀登计划项目和3个挑战杯项目,团队中2017级的本科生均已获得学校的保研资格。
(团队荣誉证书)
响应国家精准用药号召 发现DEX过量致畸作用
暨南大学“赢在创新”创新大赛第十六季第四期历时四个月,跨越五个校区,经过层层筛选,总决赛在第十六季第四期比赛在理工学院如期举行。在总决赛的7支队伍中,“Dex通过干扰视黄酸信号阻碍胚胎的成肌发育”团队在各个团队激烈角逐中获得网络人气奖。
“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的增长率达到一个近10年来的最低值。保证孕妇的生育健康就变得十分的必要。保证用药健康是一个十分重要方面,我们也这个项目也可以说是呼应这个大背景”, 项目负责人许树洁说道。项目发现地塞米松(Dex)作为临床上一种长效的糖皮质激素,广泛运用于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免疫活化和治疗妊娠相关性疾病,然而过量使用Dex会导致少肌症和骨骼肌发育异常。通过研究地塞米松对早期胚胎体节发育的影响,填补了该研究方向的空白。
团队成员李海洋说道:“我们研究的普世意义更多在于规避胎儿致畸的风险,也可以为为孕妇的用药和膳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机制研究方面,团队较早提出了Dex诱导的视黄酸水平升高是导致胚胎成肌抑制的原因,为临床孕妇的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孕期的用药和膳食提供建议:1.孕早期尽量减少使用Dex的治疗;2.控制高维生素A营养品(如鱼肝油)的摄入量,避免因视黄酸过高导致胚胎肌肉发育异常。
(项目思路)
三年的“战友”:互相扶持的团队
要想把一个课题真正做好、做深、做出成果,为之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为了满足严苛的验证条件,为了让做出的数据能具有良好的统计意义,团队沉下心来,将这一“战线”拉长到足足三年多——回忆课题起步,大家都是从2018年3月开始进入实验室专攻本课题,不知不觉,就在实验室里走过三个春秋。
这中间,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失败、数据不理想、方向不明朗并没有使大家气馁,相反地,每次遇到棘手的难题,团队成员都会十分积极得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在遇到意见相左的情况时,还会及时求教于导师和师兄师姐,“争取不把问题留到明天”。
“我们的导师一直非常尽心尽力,哪怕晚上十一点找他们讨论问题都会立马回复我。就算时间不行,也会之后和我约个时间。”许树洁回忆道。“我们实验室的氛围都非常好。大家都会互相帮助。刚进实验室什么都不懂,许多学姐学长也会手把手教,直到我们弄懂为止。当然,我们成为了学长也会尽力去教刚来的学弟学妹。”实验室学术氛围浓厚,在科研的战场上,团队中每个人都在为了共同的目标互相扶持,互相打气。
(团队合影)
三年的“战线”:不忘初心的坚守
关于时间的坚守,说出来、写下来,总感觉是轻飘飘的几句话、几个字,唯有亲身经历的他们,脸上会自然地流露出复杂的表情。这三年中的每一个周五,团队成员都会自发组织本周的组会,汇报自己负责的内容,总结一周的工作进展和困难,“连复习周和考试周我们也不会松懈下来”。
为了保护实验数据、及时更新实验进展,大家在不同的课余时间自发组织起来,到实验室“轮岗”。据小组成员统计,大家平均每周都要去实验室5~6次,有时候忙完了一天的专业课程,身披月色踏进实验室的大门,就会忘了白天奔波的劳碌辛苦。有时候做出了好感觉,得到了好数据,就会想着“再做一点、再做一点”,不知不觉就在实验室待到凌晨,最后“只好在实验室睡一觉了”。“我们一定会保证有人在实验室”,他们做到了这句话。
“其实看到别人有许多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有时候也很羡慕。”团队中年纪较小的石君竹感叹道。哪怕是寒假暑假,大家都会自觉“牺牲”自己的假期,制订轮流的排班计划,到实验室及时跟进实验进程、更新实验数据。
“最开始抱着学习的目的,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收获,这种成就感让我们继续做下去。”谈到团队的初心,大家这样说,脸上的表情是平静而满足,颇有阅尽千帆、悟得真意的味道。毫无疑问,这次的课题让他们收获了许多——不再是刚进实验室时毛手毛脚的小孩子了,如今,他们也成为了带学弟学妹的“师兄师姐”。
春去秋来,窗外梧桐树的年轮多了一圈又一圈,团队中的同学们也从懵懂的大一新生成为答辩台上胸有成竹的学长。历时三年有余的项目,也如同梧桐树一样累累硕果。这是一份他们用三年的青春年华写就的答卷。
(文/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陈琳 倪新煜 图/受访者提供)
责编:李伟苗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